优秀校友
砥砺前行,不惧风雨,拥抱多元
个人简介:
庞天骥,前沿软物质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目前于美国阿克伦大学3+2 AMP项目就读,现课题研究方向为弹性体的疲劳表现。本科期间获得院长奖学金,亚太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PMCM)二等奖,广东省“燕兴杯”一等奖;作为组长参加“百步梯攀登计划”;曾担任校体育部成员负责比赛策划和管理。
同学自述:
从上海来到广州,多元文化初体验
出生成长于上海的我因大学第一次赴粤后,没有想象中的拘谨,反而在广州体验到了特色美食、山川人文,尤其是与江南水乡风格迥异的建筑,一切的一切与我而言都是那么新奇。华南理工大学与上海的一座高校仅有一字之差,也许是这个原因让我对这所学校天生充满了亲切感。
大学学习是怎样的?学院的小班化教学和学业导师双选制,让我眼前一亮。在这里,我不仅结识了一批好友,与优秀的实验搭档一起展开实验,更认识了我的首位学业导师蒋星老师。大一期间他多次主动与我亲切交流,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给予指导和关心。他言传身教,启蒙我的实验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增强我的逻辑表达能力。在阅读文献、设计实验、撰写报告等诸多方面,他事无巨细的手把手地教我。这让我在大学早期就体验到了科研日常,揭开了其朦胧的面纱。
进入实验室的第一天,我便意识到科研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而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探索之旅一次次失败的数据让我学会冷静分析,而每一次实验的突破都让我对科研充满热情。科研的价值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基础是扎实的理论与不断的思考。于是,我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努力夯实理论基础,同时积极查阅文献,拓宽视野。我始终相信,真正的突破,往往诞生于不断的坚持和勇敢的挑战。
图1 与程先生的合影
从广州走向世界,多元文化新篇章
“走出去,去更大的舞台”感谢学院为我们本科生提供了许多国际交流机会,特别感谢程先生的谆谆教导和鼓励,才让我明晰了出国深造的目标。他鼓励年轻人要多吃苦,多主动学习,激励我走出舒适圈,我这才下定决心接受未知的挑战,选择了现在的研究方向。
目前我在美国阿克伦大学研究方向是弹性体的疲劳表现。弹性体在反复加载和卸载过程中会经历疲劳现象,其表现为力学性能衰减、微观裂纹形成、裂纹扩展及最终破坏。虽然课题组对这个方向的先前积累和经验尚浅,但是在师兄的帮助下,我们成功搭建了疲劳测试需要的设备,连接了运行电路,完善了数据收集需要的程序。通过文献阅读,我们确认了合适的样品,开展了相关测试。
科研实验往往充满挑战,每一次探索都伴随着未知与困难。失败的数据、意想不到的变量、无法复现的结果,都会让人陷入迷茫与挫折。然而我相信,真正的科学精神不仅仅体现在成功时的欣喜,更体现在面对困境时的坚持。每一次试验的失败,都是通往真理的必经之路;每一次数据的偏差,都是探索未知的重要线索。
图2 进行疲劳测试
寄语:
科研的道路或许不像想象中那样光鲜亮丽,它充满了未知与挑战,更多的时候,你会在实验失败、数据偏差、推导不通的困境中徘徊,但请相信,真正的收获并不只是最终的结果,而是你在探索过程中学到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科学的敬畏与热爱。不要害怕失败,每一次试验都是向真理迈进的一步。保持好奇心,勇敢去尝试;扎实打好基础,耐心积累经验;积极向老师和学长学姐请教,在交流中拓展视野。科研不是天才的专属,而是属于每一个愿意思考、勇于探索的人。愿你们在求知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享受科研带来的挑战与乐趣,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