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校友
关关难过关关过,书写无愧于心的青春篇章
个人简介:
古雅琪,前沿软物质学院2024届本科毕业生,目前于华南理工大学前沿软物质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本科期间担任3年班长,曾获国家奖学金、院长奖学金、校级一等奖学金、澳门校友会奖学金。
同学自述:
收到程先生的撰稿邀请,深感荣幸之余,亦感慨万千。作为学院2024届本科生中的一员,我深知这份信任背后承载着程院士对青年学子成长的真切关怀,以及他对“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躬身践行。借此机会,我愿以“亲历者”的视角,回顾我本科四年的蜕变历程,这既是对自我成长的梳理,亦期盼能为学弟学妹们提供些许借鉴。
软物质学院中的挑战与成长
2020年9月踏入华南理工大学前沿软物质学院时,“软物质”三个字对我而言像一本全新未拆封的教科书,既充满神秘感又令人畏惧。面对全英文授课、密集的数理课程和“全员导师制”的三重压力,我曾无数次问自己:“我能扛住吗?”
好在幸运的是,学院的培养模式让我重拾信心。“厚基础、强创新”的理念贯穿始终,从《高分子物理》、《物理化学》等核心课程的理论积淀,到《中级有机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的实践探索,学院的课程设计既注重基础,又鼓励创新。此外,让我更难忘的是学院老师们的悉心教导。程先生不仅是我们的老师,更像是一位关怀备至的长辈。他始终关注着我们的成长,为每一位本科生安排了一对一的谈话时间。这种交流机会对我而言极为宝贵,无论是在学习上的困惑,还是生活中的烦恼,我都能向程先生请教,每次与他交谈后,都能收获影响我人生决定的意见和建议。
我的科研启蒙之路始于大一的SRP项目,在陈坤老师的指导下,我不仅系统地接触到科研工作的完整流程,更重要的是搭建起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桥梁。大二时我的科研能力在学业导师文韬老师的指导下得到进一步提升,文老师不仅手把手教我们设计实验,更教会我们如何从失败中提炼科学问题。当我在实验室首次获得理想数据时,程先生科学创新就是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的寄语突然有了具象化的注解。大三时学院开设了很多选修课,涵盖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等多个方面,周嘉嘉老师板书间流淌的数学之美,张睿老师《数值分析》课程里跳动的算法逻辑,谢晓晨教授用透明胶带演绎的偏光美学……这些镌刻在记忆深处的教学场景,悄然织就了我们跨学科研究的思维网络。
成长从来不是孤独的蜕变
“大学里结交的朋友会是你人生中最珍贵的一段友谊”这是程先生在新生大会上对我们的提点。的确,大学四年的时光,很庆幸身边有一群与我并肩前行的同学。无论是班级同学自发组织学习小组,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还是大家在班级群里互送的生日祝福,这些点滴的温暖与支持,让我明白:大学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一群人的彼此照亮。即便未来我们可能很少见面,但每次翻看班级群里的聊天记录,看到同学们朋友圈分享的日常,我都觉得我们好像从未真正分开过。
从标准答案到未知探索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身份转变,远不止是学制的更迭,更是一场思维模式的革新。在接触科研前,我习惯于在课程框架下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追求“标准答案”。然而,当自己真正着手课题时,我才意识到科研的常态是“在未知中摸索方向”,甚至直面“数据与预期完全相悖”的困境。目前我在张志龙老师课题组进行学习,我的研究方向聚焦于量子点材料中激子的行为机制。简单来说,量子点是一种纳米尺度的半导体材料,其激子(电子-空穴对)的离域特性直接影响光电器件的效率,例如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或LED的发光性能。我们的目标是厘清激子在器件内传输的物理机制,为设计高性能光电器件提供理论支撑。
寄语
关关难过关关过,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从课堂到实验室,前沿软物质学院见证了我成长的每一步。这里不仅有顶尖的师资与平台,更有一群并肩前行的伙伴。愿每一位学弟学妹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科研之光,书写无愧于心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