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校友

   感恩中成长,收获中前行

个人简介:

李沙灏,前沿软物质学院2021级本科生,已推免直博至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校期间先后获评“国家奖学金”、“华南理工大学十大三好学生标兵”、“华南理工大学特等奖学金”等多个奖项;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SCI期刊论文,作为项目负责人立项3个国家级、省级大学生研究项目。

同学自述:     

非常荣幸收到了程先生的邀稿,一路走来,我很幸运,在我人生中最好的大学时光里,得到了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和人生指引,师兄师姐们的关心和帮助,学弟学妹们的鼓励和支持。 

导师引路:科研思维的启蒙

四年的本科学习中,学业导师是我科研路上的“脚手架”。从初入实验室时连高分子是什么都一知半解的“小白”,到如今能独立地探索实验方案,孙桃林导师始终以“授人以渔”的方式引导我成长。他常启发我:“做科研不是‘照方抓药’,要像分析高分子链段一样拆解问题。”记得在材料表征中我的实验数据经常出错,孙老师总是很有耐心地指导,随手拿起身边能书写的笔,或在纸上,或在教室黑板上,或在通风橱玻璃上演算高分子物理知识。当材料力学中的应力-应变曲线从抽象的数学模型变成拉伸试验机上的真实轨迹,那些曾晦涩难懂的公式突然在我的脑海中获得了新的生命。

 

同行相助:实验室的温度与力量

如果说导师是引路的灯塔,师兄师姐们则是托起我双手的浪花。初入实验室时,我对仪器操作和实验流程一无所知,是师兄师姐们手把手教我如何正确使用设备、处理数据。作为一名本科生,在我需要使用各类实验仪器的时候,课题组内的师兄师姐几乎都想方设法地给我腾出时间,提供相应的实验环境,让我真切体会到科研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在实验室的日子里,师兄师姐们是我最坚实的后盾。

 

教育内核:在软物质世界里绽放不一样的烟火

“在班上千万不要互相卷”这是程先生每次开班会时对我们的提醒。他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学术传承,不在于培养多少标准化学生,而在于唤醒每个学生的独特之处,这或许就是教育最美的样子。作为过来人,在2023年的夏天我有幸担任了2023级分子工程2班的新生学导,一年半的时光中,我和学弟学妹们有很多关于课程、科研、升学等多方面的交流,并尽自己所能将先生的教育理念薪火相传。

 

寄语:

站在毕业的门槛上回望,我想告诉学弟学妹:这段旅程教会我,软物质的奇妙,不仅在于那些改变世界的高分子材料,更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用“分子设计”的思维规划人生。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多学科交叉的界面处,正如高性能材料的突破总发生在界面工程的精心调控之中。不必因TEM(透射电镜)下模糊的相区而气馁,不必为DSC(差示扫描量热)曲线上突兀的峰谷而焦虑,这些“异常”或许正是新发现的起点。多听几场学术讲座,主动钻进实验室“打零工”,甚至大胆向导师“讨”个小题练手……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尝试,终将在某天聚合成属于自己的科研“高弹态”。

愿大家都能在软物质世界里绽放不一样的烟火,勇敢追梦,未来可期!


2023©华南理工大学前沿软物质学院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843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