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校友
世界很大,别怕出发
个人简介:
许昕,前沿软物质学院2019级本科生,现于东京科学大学(原东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攻读硕博连读项目。本科期间曾担任班长、本科生通讯员和学生导师等职务,获得“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铜奖、广东省金奖,及校级二等奖学金、学业之星一等奖学金、优秀毕业论文、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等荣誉。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Giant》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
校友自述:
很荣幸收到程先生的邀请,在《南国晨梯》栏目与大家分享我的求学经历。回首过去,前沿软物质学院的四年时光让我踏上科研之路,也让我人生的轨迹悄然改变,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旅程。
从“做题家”到探索者
如果六年前你问刚刚进入大学的我有什么人生规划,也许从小到大几乎没离开过广州的我会回答你:“毕业后在家附近找个班上。”这样的答案听起来或许普通,却是当时的我能想到最安稳的未来。彼时的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做题家”,成绩也许还算不错,但对未来的想象十分有限,认识的最有学识的人是我的科任老师们,接触过最前沿的知识也不过是化学、生物试卷上的最后一道大题。“科研”这个词对我来说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我也无法想象自己与“科学家”这个词会有什么交集。
然而,进入大学后,一切悄然发生了变化。学院的小班化教学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让我第一次有机会和青年科学者直接交流。在一次导师交流会上,我选择了张勃兴老师作为我的学业导师。起初,我既兴奋又局促,仍对科研感到陌生,甚至不知从何入手,但张老师并没有直接让我承担复杂的研究任务,而是鼓励我多思考、多观察。他告诉我,科学研究的本质不是遥不可及的高深学问,而是普通人对简单问题的深入探讨和发掘。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或许科研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象牙塔,而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等待着我去叩响。
从那一刻起,我开始用不同的视角审视科研。第一次走进实验室,看着师兄师姐们熟练地操作仪器、讨论数据,我带着好奇和敬畏,主动向他们请教,也逐渐熟悉了实验室的节奏。实验看似枯燥,实则是在验证假设。文献中的每一篇论文,都是科学家们探索的脚印。失败的数据,并不意味着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逐渐明白,科研并不是天才的专属领域,而是属于每一个愿意思考、勇于探索的人。
如今,我已从那个曾经只想找个安稳工作的自己,成长为独自一人前往异国他乡、在东京科学大学求学的科研探索者,这是六年前的我不敢想象的,但正是在前沿软物质学院的点滴经历,让我一步步迈出了自己的舒适区,勇敢追寻未知的可能。
从求解到求真
目前,我在东京科学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攻读硕博连读学位,研究电压驱动3D/2D钙钛矿异质界面的动态重组。钙钛矿材料因其优异的光电特性,在太阳能电池、LED等光电器件中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然而,传统3D钙钛矿的稳定性问题与2D钙钛矿的电荷传输效率低下,限制了器件性能的进一步提升。我希望通过电场调控,优化3D/2D界面处的准二维相形成与能带排列,实现载流子的高效分离与能量转移。
我的研究旨在探索电场对钙钛矿界面离子迁移、能带结构及电荷动力学的影响,并进一步挖掘电压调控在提升光电器件性能、延长使用寿命及发展智能化光电器件方面的应用潜力。希望未来的研究不仅能为新一代高效、稳定、自适应的光电器件提供新的思路,也期待这一领域的突破,能让钙钛矿材料真正从基础研究走向产业化应用。
世界很大,别怕出发
回首这一路的成长,我无比感恩在前沿软物质学院的时光。在这里,我遇到了许多良师益友,收获了无数温暖的记忆。最重要的是,我在这里发现了人生新的可能,并且鼓起勇气迈出了舒适区,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正是在华工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面对未知,如何相信自己的潜力。
因此,我想对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学弟学妹们说:不要在尝试之前,就给自己设限。很多事情,并不需要等到准备得十全十美再开始。当你遇到困难或感到迷茫,不妨先迈出第一步,也许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正在向你敞开。世界很大,别怕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