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校友
好奇为帆,笃行致远
个人简介:
龙浩天,前沿软物质学院2024届本科毕业生,目前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Chinedum Osuji教授,关注于软物质物理以及自动实验方向的研究。本科期间获蓝西奖学金,校级一等奖学金,学业之星一等奖。
校友自述:
十分荣幸收到程先生的约稿,让我有机会在此分享自己的一些学习经历和感受,也借此回顾自己的求学之路,希望自己能够初心不改,也希望能够给予年轻学子们一些启发与共鸣。
破雾之光:学习是唯一的道路
毕业合照
四年前,初入大学,我的内心一片茫然。来到一个陌生环境,没有坚持学我曾经想学的数学,也不知未来何去何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人生的前十数年从未真正思考过,自己想要做什么,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仿佛始终只是在一个规则下随波逐流,曾尝试反抗却还是被浪花裹挟着往前走,而当自己面前有许多选项时,却感到无所适从。由于疫情,我们20级的学生在大二才第一次听到程先生的座谈,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得程先生对我们说:“你们的面前看似有许许多多的路可以走,但其实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学习。” 这句话对当时的我而言如同迷雾中的灯塔,让我认识到,在不确定的世界里,知识的积累永远是最坚实的方舟。因此,无论我想要做什么,无论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学习都是唯一的道路。
寻路之旅:从课堂和实验室到初入学术殿堂
我很庆幸在迷茫的时光中来到了软物质学院,遇上了学识渊博且与我们亦师亦友的老师们。我时常会回想起本科求学的时光,想到董学会老师和张维老师的物理化学,文韬老师的结构化学,孔宪老师的统计热力学,张睿老师的数值分析和计算材料学,程先生亲自教授的高分子亚稳态理论……这些知识在我现在的科研学习过程中仍然持续地发挥着作用。因此,我十分感谢学院的培养,让我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能够充满自信地迎接博士期间的挑战。
课题组合照
学业之星一等奖
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也逐渐领略到了科学的美妙。我会在课后主动阅读感兴趣的教材,从书中汲取作者的先进思想;我开始积极参加数学建模比赛,学习各种机器学习算法。我特别感谢王宇老师让我加入他的课题组,并引领我推开科研的大门。王老师教我们做科研要有critical thinking,教我们讲报告要“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也给了我科研上非常细致的指导。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我快速地成长着,从一开始不会找文献、读文献到慢慢能够看到文献中的亮点和不足,再到慢慢培养出自己的一点科学品味,从一开始几乎听不懂组会到能够开始能够独立讲报告并给出自己的见解。学习上有了正向反馈后,我开始乐于参加各种学术讲座,聆听来自不同领域的前沿成果。我享受着分享和讨论科学的氛围,会为学到一个新知识而感到兴奋,为能够用自己的知识解释自然的现象而感到喜悦,并逐渐意识到科研便是我未来要走下去的路。
费城札记:在传承中突破
留学照片
半年前,我来到美国费城开启了一段新的求学之旅,只是这一次,我的心中不再迷茫。尽管博士一年级的课业压力较大,我还是会尽量抽出时间读文献和做实验,同时也在不断思考完善自己的课题,努力朝着成为独立的科研工作者的方向发展。我现在的第一个课题是通过非均匀磁场来调控液晶态高分子和嵌段共聚物的取向,从而能够进一步实现软物质材料在空间结构上的“编程“,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软物质与场的相互作用,以及为新的智能材料的开发创造更多的可能。尽管我在实验前已经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自认为对实验原理有了不错的理解,但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还是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导致前两个月近乎毫无进展。在不断的试错中,我的经验和知识也在不断积累,终于在两个多月后第一次得到了和理论相符的实验结果,回想当时那种心跳加速的兴奋感,正与本科时第一次跑通神经网络的代码一模一样。我也慢慢发现,原来当年在华工,在软物质学院养成的求证精神和科研习惯早已变成了我的一部分,让我能够无惧困难,坚定地向前走。
寄语
程先生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没有捷径可走,要做真正的科学就要做好坐十年冷板凳的打算。我也曾经思考,对于做科研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是聪明,还是努力?现在想来,或许是坚持。而我认为坚持做科研的源动力是好奇心,是求知欲,是对人类未知边界的探索,对神秘物质世界探索的渴望。因此,我想在此祝福学弟学妹们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守护住自己对世界的好奇,保持对自己所做之事的热情,前路或许道阻且长,但积跬步终能至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