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校友
感恩师长引路,笃行探索之路
个人简介:
邝晓怡,前沿软物质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目前于华南理工大学前沿软物质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本科期间曾获院长奖学金、校一、二等奖学金,校级优秀学生干部、校级优秀学生会骨干和优秀共青团员等;参加国家级大创项目,获互联网+大赛国赛铜奖、省赛金奖;参加校运会,获女子乙组800米、400米和4*100米第一名。
校友自述:
非常荣幸能收到程先生的邀约,先生的谆谆教诲始终铭刻于心。2019年夏天,在开学典礼上,程先生满怀期待地寄语我们“黄埔一期”学子,希望我们“从平凡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在疫情艰难时,他身在大洋彼岸,仍时刻关注我们的学业与成长,鼓励我们不为时局所困,坚持用功学习;在大三迷茫时期,他一对一与我们促膝谈心,指引方向,赋予我们每一位软物质学子“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的历史责任感和读书人的气度品格。他以真挚的热情和无私的帮助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拥有这样的求学经历,我倍感幸运。
于师友共勉中收获成长
回顾本科时光,我深深感激于老师们的悉心教导与同学们的温暖陪伴,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开启了我在软物质领域的科研旅程。
在学术探索与知识积累的征途上,学院的老师们以匠心独运的教学方式,为我们精心定制了一道道知识的盛宴。他们不仅准备了系统完备、深入浅出的双语课程,为我们构建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以因材施教的理念,激发了我们每个人独特的学术潜能。老师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我们心灵的灯塔,他们在office hour 中耐心解答每一个疑问,以平等开放的学术态度,引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让我们在求知的路上不再孤单。特别要提到的是学业指导老师夏剑辉老师,他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专业的指导,为我的学业规划和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而科研指导老师王林格和于倩倩两位老师更是以身作则,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浇灌着创新的种子,让我们在科研的田野上茁壮成长。
程先生曾说:“大学期间结交的真心朋友是一生中最纯洁、最珍贵的友谊”。正如他所言,同学们的情谊如同春日暖阳,温暖而明媚。我们共同奋斗、相互扶持,在学术竞赛和科研活动的舞台上留下了青春的足迹。无论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激烈角逐,还是攀登计划的艰难攀登,亦或是数学建模的智力比拼,每一次尝试都凝聚着我们的汗水与智慧,也见证了我们从青涩走向成熟的蜕变。学院作为我们坚强的后盾,不仅提供了优质的竞赛指导和先进的科研设施,还安排了研究生师兄师姐作为我们的引路人,他们无私的分享与指导,让我们在实践中逐步成长,收获颇丰,也为我们的本科生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挑战中成长,于未知中逐光
本科毕业后,我有幸加入程先生的课题组,开始了我的博士研究生生涯。程先生组的研究方向充满挑战,想要做出Something New并非易事,而理解其中深刻的物理机制,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与钻研。
师从大学者有压力也是动力,迷茫与困惑期,程先生给予我关切和鼓励,更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分享他年轻时如何通过坚持和投入克服学术上的难关。他曾说:“天才都是勤奋刻苦地学习出来的。只要肯下功夫做 dedication,别人花三个小时能学好,我就花五个小时;别人花五个小时能完成的,我愿意花十个小时去突破。只要坚持投入,踏实努力,就一定能赶上并做到更好。” 这些话深深激励了我,在他的指引和帮助下,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和研究兴趣。
目前,我的研究方向是基于巨型分子构筑复杂合金相结构。软物质由于其高构象熵和多自由度,通过柔性调整可以高效填充空间,降低体系自由能,演化为有序晶格或超分子结构。通过精确设计巨型分子,这些纳米尺度的构筑基元可以首先聚集形成次级超分子基元(即纳米级介原子),继而堆积形成不同的超晶格,展现出多样化的结构和功能,有望突破传统金属结构的限制。研究巨型分子的相行为,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其自组装机制与相变机理,还为开发新型软物质功能材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探索巨型分子构筑丰富相结构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一领域的独特魅力。在电镜拍摄与相结构解析的实践过程中,我也逐步积累了经验。尽管前路仍充满未知与挑战,但每次组会后,程先生总是用自己艰苦的求学经历和科研故事激励我们,他时常叮嘱我们要树立“立天地之正气,做儒雅之学问”的远大志向。程先生的鼓励与感染,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不断追求卓越,努力成长。这些教诲赋予了我每天前行的目标和动力,激励我在科研的道路上持续努力,不断进步。
寄语学弟学妹
“聪明是你们的天赋,善良是你们的选择”,愿与师弟师妹们共勉。希望在前沿软物质学院的求学路上,我们能培养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合作与交流的素养,脚踏实地、保持热爱、持续进步,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