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军校长在华师附中开讲“科技与人生”
发布时间: 2018-05-22 浏览次数: 532

王迎军校长作讲座

  5月16日下午,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科技节的开幕式,迎来了一位学术界大咖——著名生物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她与现场近千名学子畅谈科技与人生。


第一课:精心准备,精彩呈现

  “从教近40年,这是第一次给中学生讲课,讲的不好,请大家随时打断。”王迎军幽默的开场白一下子就让会场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实际上,为上好这个“第一课”,王迎军及早规划日程安排,专门预留时间,做了认真的准备。

  前期,她和团队深入调研,与中学校长和师生以各种形式交流,了解中学学子所思所想;备课,她精心准备PPT,数易其稿,反复修改,精益求精;讲课,她从问题切入,用生动的表述、风趣的语言,将自己的科研创新和人生体会娓娓道来,并融入对国家发展与个体成长、科研规律与人生智慧、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等的思考和认识。她笑言,这其中很多图片是首次公开,是不对外的。现场掌声不断,笑声不断,学子们大呼过瘾,既脑洞大开,又发人深思。


讲科技:科研与工程并重,科研是理性的也是温暖的 

  “我们现在正处于第四次科技革命期间,它将数字技术、物理技术、生物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影响着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同时,人类社会日益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各学科之间相互依赖,交叉学科迅猛发展。”王迎军聚焦当前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态势,引导学子们在时代发展大势和科技发展长河中寻找明晰的坐标。

  结合自己的两个国际领先成果案例,王迎军带领华附学子进入生物材料研究与应用的奇妙科学殿堂。学子们感受到科研并不遥远,就在自己身边;领悟到科研和技术创新之美,既体现在严谨的实证,也体现在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尊重,对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的追寻,真正感受科技引领未来、工程造福人类。

  当今科技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学科的交叉性,单一学科很难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和人类需求。为了让学子们有更直观的感受,王迎军引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建设这一生动案例。她提到,今年5月9日,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和华南理工大学四方共建的广州国际校区正式奠基。这个校区和国际著名的20所大学学科对接,建设10个新工科学院,很好地体现了新工科前沿性、交叉性、与国家重大需求密切相关这三个基本特征。广州国际校区引起同学们的强烈关注、浓厚兴趣和跃跃欲试。


讲座现场


谈人生:成功源于热爱和坚持,成长需要多棱面的锻炼和沉淀 

  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一日千里,全球格局在不断变化。在大变革的时代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王迎军和学子们分享了自己的几点体会。她认为,人生要有目标,认准了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挫折。结合自己的学术人生,她指出,“创新是科技的灵魂,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出成果、出人才”。她“没有星期日,只有星期七”的奉献精神,她对科学真理、对学术创新毕生的追求和信念,让学子们深深震撼。

  她和学子们现场分享了美国最高法院第十七任首席大法官John G.Robert在他的儿子中学毕业典礼上的致辞。Robert在这个致辞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失败、挫折和你受到的不公正,都是你人生的宝贵财富。王迎军认为,人生是立体的,真正的成长需要多棱面的锻炼和沉淀;智商固然重要,但更不可或缺的应该是情商和逆商。要善于把挫折和失败转化成逆境中前行的能力;要学会感恩,她要求同学们每天都给那些为自己服务的环卫工人一个微笑,说一声“hello”,提醒他们别忘了对自己成长成才付出心血的老师和父母说一声“谢谢”,从自己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开始做起,积蓄人生满满的正能量和培养自己浓浓的家国情怀。

  

讲座吸引学生专注听讲、积极互动

  讲座结束后,学子们意犹未尽,他们纷纷抓机会、抢话筒,最后干脆都围了上去。 “王老师”“王校长”“王院士”,她在学子们眼中的角色在不断地变换。科学重要还是工程重要?器官再造与人的克隆?奥赛改革和高考选拔?高中文理分科与大学通识教育?人生的大目标与不同时期的小目标……学子们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对华附学子的眼界、视野和思辨能力,王迎军很是赞许,她深入浅出、化繁为简,认真回答他们的每一个问题,既是答疑解惑,更是鼓励期许。

  科研激励创新,人生传递智慧。这次“院士进中学”活动的成功举办,推动了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增进了中学生对前沿科学、核心技术的了解,对大学学科专业的认识。据悉,接下来,学校将有更多院士、顶尖学者和教学名师走进中学,为中学生带来精彩的科普讲座,通过讲述科普知识、人生体会和华工故事,传递华工精神和大学理念,点燃学子的大学梦、科研梦、人生梦。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姚训琪及相关负责人,华南理工大学招生工作办公室、学校办公室、党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参加活动。(图/党委宣传部 文/学校办公室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