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会有时——欧阳自远与中国的“嫦娥工程”
发布时间: 2015-04-30 浏览次数: 16

   2008年5月16日上午9:00,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双聘院士欧阳自远院士在B2-335举行了一场题为“人类的空间探测活动与中国的‘嫦娥工程’”的学术讲座。该学术讲座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党志教授主持,彭新一副校长与欧阳自远院士互赠纪念品并讲话,殷切希望欧阳自远院士以后多来华工讲学交流。
    欧阳自远院士的报告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人类的航天活动中,欧阳院士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人类对太空追求的美丽图画。从远古时代的神话,到近代由各国的利益冲突而引发的太空争夺战,我们对月球的探测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冷战时期对月球探测的高峰期到随后的宁静期,现在,我们又开始了重返月球。欧阳院士指出,无论从月球的能源,资源还是从月球的军事战略地位来看,重返月球势在必行。
报告的第二部分为中国的“嫦娥工程”。中国的嫦娥工程有三个科学目标,构建月球立体图,估测月壤厚度以及探测4-40万公里间的地月空间环境。欧阳院士指出,这三个目标的实现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有四个,轨道设计、三轴稳定、38万公里的精确测定以及数据的接受。中国的“嫦娥工程”于2004年启动,2005年攻克了全部难题,2006年进行了全部检测完毕,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04秒,在中国西昌,嫦娥一号以其完美的姿态,向月球奔去。
    欧阳院士向我们解说,中国的“嫦娥工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无人探测月球,然后我们预计在2015年登上月球,完成我们中国人踏上月球的梦想,最后我们期望在2020年在月球建立基地,开始长时间开发与实验。
会议中,欧阳院士一直保持笑容,这位精神烁烁的老科学家,以其高昂的精神感染着我们,带领我们越过时间和空间的沟壑,“登上”了寂静的月球,脚下万千的起伏,却也阻挡不了他对月球的渴望。会后的讨论中,他还是那么谦谦而谈,认真而细致。我们感谢欧阳老师,感谢学校,让我们有这么好的机会亲身感受名师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