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技报:瞿金平院士谈高分子材料加工装备创新
发布时间: 2015-04-30 浏览次数: 232

 


2012年11月12日,第十届广东省科协学术活动周在广东科学馆拉开帷幕
,图为瞿金平院士作主题报告。 本报记者 刘雷 摄

  广东科技报11月17日第12版讯(记者  冯海波)塑料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我国轻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同时伴随而来的单位产值能耗高、来自石油的塑料发展受限以及废旧塑料不能降解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近日举行的广东科协论坛第52期报告会上,轻工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瞿金平作了题为“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装备创新研究进展”的主题报告,提出要推动塑料加工装备的节能减排与降耗,发展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的高端制造装备。

 

塑料加工产业“大而不强”

 

  瞿金平院士说,塑料产业是制造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目前我国塑料的产量已居世界首位。统计显示,我国每年的人均塑料用量达到了46公斤;2011年,我国塑料行业产值达1.61万亿元。其中,广东的塑料产值一直保持在全国1/4左右,已经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塑料机械比较完备的产业链。他表示,塑料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我们的家电、汽车、电子里面很多都离不开塑料。全国1.61万亿的统计数据仅仅是指纯塑料制品的加工,还没有将玩具、汽车、家电里的塑料统计进来。”

  同时,瞿金平也提出,虽然我国的塑料产量世界最大,但大而不强,主要原因在于塑料加工装备仍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在国际上尤其是高端市场上竞争力比较弱,“单项技术是世界领先,但成套装备就处于中低端”。他还表示,我国的塑料制品虽然出口量大,但是高精度的制品仍需要从国外引进。“我们用得好的塑料制品,比如平板显示的膜等都是买别人的,或者是买别人的装备进行生产的。我们对比了进出口的数据,进口塑料制品的平均单价要比出口平均单价高3.5倍以上,而塑料压延成型机进口平均单价最大达到了出口平均单价的57倍以上。”瞿金平认为,要改变我国塑料加工装备的落后局面,就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发展低能耗、精密、高速的装备,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以生物质代替塑料的加工装备

 

  “生产1吨塑料需要耗费5吨原油,但石油总有一天会用完,我们需要寻找替代品”。瞿金平说,当前石油很多是拿来做了合成高分子材料,因此高分子材料的价格,也就是塑料的价格,会随着油价的波动而波动。“节省1吨塑料,相当是节省了5吨的原油,因此要尽量想办法用可再生的资源。”

  “托架、箱子,还有户外栏杆、园林设施等对塑料要求并不是那么高,可以尽量用废弃的生物质来做。”瞿金平介绍,废弃的生物质含有大量的植物纤维,通过合成加工可做成一种塑料替代品,而这需要一种新型的加工装备。“植物纤维闪爆以后结构会改变,然后利用少量的塑料复合,塑料占20%-30%,废弃的植物纤维占70%-80%。这是短时期解决石油危机的好办法。但是我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总有一天我们不需要从石油里得到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