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万千细壤,成泰山之高;涓涓细流,就河海之深。大学是人才之渊薮,各方贤能如同珍珠散布,而当他们凝聚一心,更能让个人的智慧升华为集体的力量,进而散发出团队耀眼的光芒。
在华南理工大学,就有许许多多优秀的师生团队,他们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质朴奉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华南理工的特质浸润在这些团队身上,华南理工的精神流淌在这些团队的血液中。“团队之光”旨在以朴实的语言和真诚的笔触,记录每个团队的心路历程,诉说他们勤恳求索、苦乐与共的感人故事,展示他们骄人的发展业绩,以此鼓舞和激励广大师生凝心聚力,奋发进取,更好地投身学校建设和发展。
-------------------------------------------------------------------------------------------------------
题记:
“中国建筑师要形成一个高水平的群体,就需要这样的团队模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工程设计大师崔愷
“华工团队强大的团队作战意识和鲜明的金字塔架构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
“我好比一个指挥,我的团队和谐配合,这样才能奏出美妙的旋律。没有我的同事和学生,我肯定一事无成。”——何镜堂
走进何镜堂工作室,第一眼看到的是由每位成员的照片组成的笑脸墙,下面写着五个大字——“我们一家人”。
16年来,这个“家庭”从师生数人发展到百余人,更成为一个具有特色、充满活力的创作平台,成为业界具有知名度及影响力的建筑设计品牌。
正如建筑大师郭明卓所讲,这个团队所具备的专业素质、协作精神以及孜孜追求的进取意识,使得他们表现出先进的、科学的设计思想,成为当代建筑的主流。
 |
“我们一家人”(摄于2009年) |
专业素质:人才辈出的“一家人”
1999年,为了适应建筑设计业界进入招投标时代的新变化,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大胆改革体制,抽调部分人马,在院中成立创作室,后更名为何镜堂工作室。
在设计行业,人才的素质永远是决定性因素。建筑设计要想出高水平的作品,重中之重是要有一流专业水平的人才。工作室成立之初,其成员主要是何镜堂和学生,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以及开放交流的不断深入,一批中青年教师和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留学归来的青年设计师也被引入工作室中。
工作室副主任、团队成员王扬介绍到,现在的工作室,已经聚集了百余位优秀的人才。他们中,既有统领全局、把握定位的灵魂核心,也有高效执行、独当一面的中层骨干,还有思维活跃、富有冲劲的青年新锐。
工作室之所以汇聚了如此强大的人才阵容,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得益于华南理工大学以及建筑学科提供的优越的人才资源和科研条件,如团队早期成员、现在已经成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的倪阳,便是毕业留校的优秀人才之一。据他回忆,设计院成立初期每年都会留下两三个优秀的研究生,这为成立并推广工作室这一模式做足了人才的储备。
其次,“请进来、走出去”的措施让团队的人才结构更加合理。工作室除了从社会引入高水平的专家顾问,还注重通过国内深造、出国进修、参观考察、国内外学术交流等对现有人才进行培养。工作室副主任吴中平,就曾先后去了荷兰、英国的著名高校和事务所深造,还参与了许多大型工程,他的履历让不少国外同仁都很惊讶。
再次是产学研三结合,在实战中锻炼队伍。每当有新项目,工作室就会分成若干小组,大家同时拿出方案来竞争,一个项目收到十几个、二十几个方案都是常有的事情。一些重点工程或有挑战性的项目,工作室也有意让青年骨干来挑重担,在实践和竞争中成长。
十多年里,工作室共培养博士、博士后70多名,其中倪阳获评为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十余人获全国青年建筑师奖。这些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些已经晋升为教授、院长、总建筑师、博士生导师,成为建筑行业的骨干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工程设计大师崔愷也认为,何镜堂工作室培养出来的新一代建筑师成长很快,在全国有越来越强的影响力,“他们在创作上的睿智,通过很多的竞赛、成功作品都能够体现出来。”
协作精神:充满笑声的“一家人”
采访之前,听说工作室的工作状态是“白加黑”(白天晚上都在工作)、“夜总会”(夜里总有讨论会),然而在沟通与采访的过程中,记者感受到的却是处处充满的笑声。
 |
工作室内的笑脸墙 |
“工作无疑是辛苦的,但是心情非常轻松”,团队成员郑少鹏老师这样形容工作室成员的状态。团结、和睦、并肩作战,赋予团队成员强大的自信,自由、自主、有成长空间,让每一个人的心里充满着阳光。
工作室的团队管理采取台阶式结构,以大师为核心、老中青相结合,具有协同高效的优势,形成了一种较稳定的风格。在具体设计项目中,工作室的结构又演变为网络状,既使得团队成员互为启发、互相协作,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找寻更科学合理和创新的设计方案,又为团队中每一个人创造足够的发挥空间,令其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在这个团队里,哪怕是一年级的学生也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去反驳导师的意见。团队成员黄沛宁刚读硕士的时候,参与方案讨论不爱言语,总是听着别人发言。几次过后,何镜堂告诉她,做建筑设计要素质全面,要敢于表达自己。再有讨论的时候,黄沛宁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团队成员、在读博士生陈思翰说:“讨论方案时大家不是第一时间去判断方案的对与错,而是先讲可取之处,这种自由、开放的氛围鼓励着我们去创新、去成才。”
比如工作室参与的广州“三馆一场”设计国际竞赛项目,共收到了各小组的十几个方案,最终,40多人挤在2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再把各个方案的精华融合到一起。
一旦方案确定,团队内部分工更加明晰,在方案深化、效果表现、概念提炼及文本架构各个不同范畴都有主要骨干负责,彼此紧密合作。
在一个项目结束后,或者是有同事外出访学、调研归来后,工作室常常举行小型的学术沙龙、研讨会,大家会彼此分享自己的项目收获、调研心得。学生们说:“你能感觉这里是一个好玩的热闹的地方。”
现在的大型建筑设计,绝非一个人可以单独完成,它需要团队的协作。把一个个优秀的人才凝聚为一个卓越的团队,工作室的管理方式契合着管理学的精髓:共同的愿景、赋能放权、平等良好的沟通、激励、让组织充满弹性、鼓励创新、营造优良的团队文化。何镜堂说:“我们这个团队的精神就是‘敬业、创新、和谐’,我们互相依靠,志同道合。”
孜孜追求:永不止步的“一家人”
说起工作室奉献的精品工程,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是一个个“惊叹号”;说起这里获得的奖项,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是一个“省略号”;说起这里培养的人才,可以说是雨后春笋,是承上启下的“连接号”。然而,面对这些过往成绩,这里的人们仅仅视之为短暂总结的“逗号”。
 |
工作室外景 |
从校园教育建筑到文化博览建筑,再到城市规划,工作室在对“两观三性”(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坚守中,一直在不断嬗变、提升着自我。“越是后期,我们的作品越多,也越好”,何镜堂自豪于团队的成长性。
而这些,源自于工作室成员对于事业有着一颗不懈追求的心。长沙理工大学副教授周迪是工作室的一位访问学者,在他眼里,这里的人都有一种对建筑专业的痴迷。他刚来到这里的时候,总是12点准时去工作室饭堂吃饭,发现周围并没有其他人吃饭,时间久了他才知道,工作室的人总是要忙到一两点才想起来去吃饭。“后来投入进去后,我也变成2点钟才去吃饭”,周迪说。
工作室成员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出创作成果,我们留在这里是为了出更好的创作成果。”对精品的执着,是工作室一以贯之的原则。团队早期成员、华工建筑学院副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党总支书记郭卫宏说:“……我们这个团队要做就做最好,把自己最高的水平发挥出来。整个团队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中。”
随着这种良性循环,工作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也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留下,“留在这里的,个个都是对建筑有份痴迷的”,工作室副主任丘建发说。
这份“痴迷”,让这里总结出“两观三性”的指导性建筑理论,并奉献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及胜利纪念馆、钱学森图书馆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建筑。此外,有口皆碑的300多个大学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作品,也为华工建筑设计研究院打造出校园建筑设计的靓丽名片。
“既出成果,又出人才”。这份“痴迷”,更是让这里培养出一大批善于在当代建筑设计市场中靠竞标取胜的建筑师,他们从来不靠计划经济体制保护下的设计市场,也不靠那种“效益与产值简单挂钩”的粗放式管理所形成的增长,靠的是制度创新、产学研结合、人才素质培养以及精品追求的思路。
一马当先,万马奔腾。作为成果和人才的孵化器,工作室体现出明显的优越性。成立4年后,工作室制度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正式推广开来,目前全院拥有了6个工作室。
采访结束,走在工作室的院子里,进进出出的人们脸上带着微笑,池子里的锦鲤,倏忽来去,处处绿色入眼,焕发勃勃生机。愿这支以何镜堂院士为核心的年轻的创作型团队,打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发展的新篇章,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团队之光”!
《团队之光》第1期团队
文 字:卢庆雷
图 片:江超 部分由受访团队提供
编 审:柯宁 刘涛
总 策 划:王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