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下午,我系2025级乡村振兴学专业学术硕士研究生,依托《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课程实践要求,在授课教师李沐纯教授带领下赴广州市花都区梯面镇开展专题调研。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第二批典型镇,梯面镇以农文旅体融合发展为抓手的乡村振兴实践,为学子们提供了鲜活的学术研究样本。
师生围绕梯面镇“百千万工程”践行成效、全域休闲旅游发展、“梯面客家嫂”党建品牌建设等核心课题,循着“梯面客家嫂展厅-埔岭村-红山村”的调研路线,通过实地走访、听取介绍、深度访谈等方式,系统探寻乡村振兴的“梯面模式”。

在镇党群服务中心展厅,梯面镇吴书记详解了当地顶层设计:以“梯面客家嫂”特色党建品牌为引领,将基层妇女组织起来,开展糍粑制作、手编、炒茶等技能培训,再让这些“本土专家”在10条精品游学线路中提供服务,形成“培训-就业-文旅体验”的闭环。同时,总长83.2公里的“乡遇梯面”五环步道,串联起全镇青山、绿水、古道等特色资源,构建起“党建引领、全域旅游”的发展格局。

作为尚处开发初期的第二批典型村,埔岭村的“文化IP先行”模式让学子们深受启发。该村深挖清朝“晒布岭”客家土布文化,盘活闲置房屋打造“田心小院”民宿与手工作坊,重点建设“乡村大舞台”,通过客家迎亲剧场、山歌擂台赛等传统文化展演聚拢人气,配套规划美食街,为后发村庄的产业培育提供了可行路径。

国家3A级景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红山村,则展现了“生态转型+产业造血”的成熟经验。曾因无序开采导致生态破坏的红山村,灾后关闭泥石场转型休闲旅游,从最初单一种植油菜花引流,到扶持“月季农庄”带动全村发展30余家农家乐和民宿,再到打造“春油菜、夏荷花、秋稻田、冬格桑”的四季花海,实现了人均收入从不足4000元到3万元、村集体收入从30万元到178万元的跨越式增长。吴书记也坦诚分享了红山村面临“老品牌游客减少”的挑战,为学子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现实思考维度。

调研中,明清时期便通过百步梯古驿道销往世界的梯面古茶园,尤其是珍稀无咖啡碱“毛叶茶”的保护与开发实践,引发了师生们的热烈讨论。梯面镇“另选山头建设樱花茶园项目、保护古茶树本体”的招商策略,以及依托清晰土地权属推进统一规划的做法,为“保护中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

此次课程实践调研,不仅让学子们直观触摸到乡村振兴的鲜活脉搏,更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路径的多元性与实践性,红山村从“生态修复”到“四季花海”,走出“从0到1筑基、从1到N升级” 的成熟品牌之路;埔岭村深挖“晒布岭”客家文化,激活“沉睡 IP”,探索“文化赋能+产业起步”的后发村庄振兴模式。梯面镇构建的“党建引领+专业运营+文化赋能+产业闭环”复合型体系,既是乡村振兴实践的生动范本,更成为同学们学位论文写作的“活素材库”。

作为乡村振兴学专业学子,大家深刻体会到“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意。乡村振兴领域的学位论文,不应是闭门造车的理论推演,而应扎根实践土壤,让选题从乡村振兴的真实需求里来、从基层发展的痛点难点里来。同学们纷纷表示,将把此次调研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悟转化为学术思考,聚焦梯面镇生态优势转化、文化资源变现的内在逻辑,深入剖析“党建如何引领产业”“文化如何赋能共富”等实践命题,让课程实践真正成为学位论文的“源头活水”,以扎实的学术研究回应乡村振兴的实践需求,让专业所学切实服务于乡村发展的现实路径。
旅游管理系教师党支部和办公室党支部的同志们一同参与了本次实践调研。

(图:王涛/文:江梓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