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系2025乡村振兴学专业赴花都实践教学 探索治理创新与产业振兴路径

发布时间:2025-11-07浏览次数:20

  2025年10月26日,旅游管理系2025级乡村振兴学专业研究生在林辉煌老师带领下,赴广州市花都区开展《乡村治理》课程实践教学。本次活动聚焦“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与“特色产业振兴”两大主题,实地调研马岭观花植物园、赤坭镇竹洞村及瑞岭村,通过“现场考察+案例教学”模式,深入探索乡村振兴的“花都经验”。


实践行程:一日三地探访乡村振兴样本

  本次实践活动历时一天,行程覆盖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产业村及治理示范村,形成“产业观察—治理剖析—理论升华”的闭环教学链条:

上午:三产融合与特色产业调研

马岭观花植物园:作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项目,师生调研其“一湖五核十园”规划,重点了解3000亩园区如何通过“花卉+科研+文旅”融合模式,引入500余种观花植物,打造年接待百万人次的“国家植物园体系簕杜鹃专类园”。

赤坭镇竹洞村:考察“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转型路径,走访全市首个农村电商产业园,调研盆景产业“线下种植+线上直播”双轨模式,该村年产值达8300万元,集体收入较2019年增长110%。

下午:党建引领与治理创新案例教学

赤坭镇瑞岭村:深入“岭南盆景之乡”,实地调研其从“后进村”到“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蜕变。在村委会会议室,林辉煌老师结合该村“一支队伍树新风、一个雁群固阵地、一套制度明规矩、一个产业促发展”的“四个一”党建经验,开展3小时现场案例教学,解析“盆景产业+合作社+大党委”的融合发展机制。


实践亮点:三地特色勾勒乡村振兴路径图

马岭观花植物园:三产融合激活生态价值

作为花都区“花卉之都”建设标杆,该项目总投资6.48亿元,分三期建设,目前已开放霓裳园、引种中心等2000亩区域,配套无动力乐园、研学广场等设施。通过“科研育种+观光休闲+科普教育”全链条布局,带动周边花卉产业产值提升30%,成为大湾区“农旅融合”示范样板。

竹洞村:“盆景+电商+文化”的共富密码

该村以5100亩盆景种植基地为核心,推动“卖树坯”向“卖盆景”、“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型,建成15家企业入驻的电商产业园,年交易额突破8300万元。同时挖掘洪拳文化,举办水幕灯光节,实现“生态修复(废弃矿坑变公园)—产业升级—文化赋能”的三重跃升,村民人均年收入达5.6万元。

瑞岭村:党建引领产业振兴的“逆袭样本”

昔日涉黑涉恶的“问题村”,通过强化党组织建设,清理不合格干部5名,组建年轻高学历“两委”班子(40岁以下占比70%),以“大党委”统筹13条村社资源,成立盆景专业合作社,培育33支直播团队,年线上交易额超1.5亿元。如今该村80%村民从事盆景产业,年产值突破3亿元,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实践意义:理论扎根大地 培育乡村振兴“实干者”

  “从瑞岭村的党建台账到竹洞村的电商数据,实践让我们看到乡村治理的复杂性与创新性。”参与学生黄静表示。林辉煌教授强调:“实践教学是乡村振兴学专业的核心环节,本次调研让学生跳出书本,在‘田间地头’理解‘产业振兴是基础、治理有效是保障’的深刻内涵。”

  本次活动不仅是华南理工大学深化校地合作的具体举措,更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鲜活教材。通过解剖花都“盆景经济”“党建强村”等案例,师生团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路径积累了一手经验,彰显了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