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下午,旅游管理系2025级旅游管理专业及“旅游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士学位项目(全国首个该方向双学位项目)的学子,在杨莹、毕斗斗两位老师的带领下,赴广州新起典文旅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认知实习。作为华工长期合作的教学实习基地,新起典以“实地沉浸式体验+标杆案例拆解 + 双学位定向互动”为核心,搭建起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与文旅科技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桥梁,既是双方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里程碑,更为行业破解“技术与文旅脱节” 痛点提供了人才共育新范本。
沉浸式探馆:双学位知识体系与文旅科技场景深度碰撞
新起典作为智慧文旅领域的标杆企业,始终以“用科技传承文化,用创意点亮视界”为核心理念,其自主研发的“面向智慧文旅的机电物联协同动态造景系统”已达国内领先水平,而“极致光影展厅”与“Z-BOX 沉浸式互动消费新空间”两大场景,更成为学子们验证“旅游管理 +计算机”双学科知识的实践课堂。
在技术专家的引导下,学子们首先走进“极致光影展厅”。裸眼 3D mapping 如何还原文化场景细节?全息投影怎样优化游客视觉体验?沉浸式 LED 屏如何匹配旅游动线设计?一系列技术落地问题,让双学位学子们迅速调动计算机专业的图形学、物联网知识,结合旅游管理的游客体验优化思维,现场展开热烈讨论。
随后,学子们重点探访“Z-BOX 沉浸式互动消费新空间”,这一融合“技术支撑+消费转化+体验叙事”的创新场景,恰好与双学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空间内,线上小程序与线下体感交互联动,游客通过积分玩法实现“游戏 -互动-消费”闭环,而背后依托的正是计算机专业的小程序开发、数据交互技术,以及旅游管理的消费心理分析、场景动线设计能力。

案例深拆解:双学位能力模型与行业需求精准匹配
在案例教学环节,新起典副总裁刘振宏以“遇见木府”“神游朝歌”“玄剑长歌”“Z-BOX” 四大标杆项目为切入点,深度拆解文旅科技“技术+内容+体验”三位一体的创新逻辑,每一个案例都直指双学位学子的核心能力培养方向。
“‘遇见木府’用光影交互还原纳西族历史,不仅需要计算机团队搭建 3D 建模系统,更需要旅游管理思维设计‘一步一景’的游客动线,让技术为文化叙事服务;‘神游朝歌’通过算法优化服务路径,背后是大数据分析与旅游服务流程优化的结合;‘玄剑长歌’的 VR 角色互动,既考验编程能力,又依赖对游客沉浸体验的把控。” 刘振宏强调,文旅科技的本质是“用技术搭建骨架,用文旅填充灵魂”,而这正是“旅游管理+计算机”双学位的优势所在——既避免 “懂技术不懂游客需求”的盲目开发,也解决“懂文旅不懂技术落地”的空想设计。

行业新洞察:双学位人才成文旅科技“香饽饽”
互动交流环节,“行业岗位需求”“双学位职业发展”成为学子们最关注的话题。刘振宏结合新起典人才招聘实践,抛出一组关键数据:“当前智慧旅游解决方案架构师、文旅科技产品经理等新兴岗位,年薪已达70万元,但招聘时常常面临‘会编程不会设计体验,懂旅游不会技术落地’的困境。而华工‘旅游管理+计算机’双学位项目,恰好培养了行业急需的跨界人才。”
他以新起典的实景演艺项目为例:“我们需要有人既能用物联网技术搭建设备协同系统,又能结合旅游心理学设计观众互动环节;既能用大数据分析游客偏好,又能据此优化文旅产品营销方案,这些能力,正是双学位学子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杨莹、毕斗斗老师也表示,此次实习让双学位学子直观感受到“技术与文旅融合的实践路径”:“计算机技术是构建智慧文旅场景的‘硬实力’,旅游管理知识是提升游客体验的‘软实力’,二者结合才能打造有温度、有记忆点的文旅产品。”

实习感悟:从“知识融合”到“能力落地”的认知升级
参与实习的学子们纷纷表示,此次新起典之行,不仅是一次技术与文化的学习,更是对双学位发展方向的“具象化认知”。
“以前学 C++编程时,总在想‘这和旅游有什么关系?’今天看到 Z-BOX 的小程序交互逻辑,突然明白编程能直接优化游客消费体验。”“‘遇见木府’的光影设计让我意识到,旅游管理的动线设计知识,能让技术更好地服务文化传播”“刘总提到的智慧旅游架构师岗位,让我明确了努力方向 —— 既要学好数据结构,也要深耕旅游消费心理,做‘懂技术的文旅人’。”

此次认知实习的成功举办,不仅彰显了华南理工大学 “旅游管理+计算机”双学位项目的前瞻性,更印证了文旅科技产业“人才驱动创新”的发展逻辑。未来,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将继续以“培养文旅科技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实习平台,让学子们在实践中夯实“技术+文旅”的双重能力,为中国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图文 | 新起典 旅游管理系2025级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