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9月17日全体参赛学子深入江门古劳水乡开展“沉浸式观察、靶向性访谈、精准化采集”的实地调研后,10月22日下午,依托《旅游经济学》课程的2025“荷风杯”江门古劳水乡旅游经济创新发展调研课程竞赛,在大学城校区 A5-803教室正式拉开帷幕。这场竞赛既是前期实地调研的成果验收,更是旅游管理专业“课堂进田野、理论融实践”教学理念的生动落地。学子们带着在水乡采集的一手素材、发现的真实问题,以课堂汇报为载体,交出了一份份助力地方文旅振兴的专业答卷。
本次竞赛特邀鹤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汤蕴诗副局长、旅游发展股陆承智股长、陈木龙副书记,与李沐纯老师共同担任评委。从前期调研的政企协同支持,到竞赛评审的专业指导,鹤山市文旅局与校方的深度联动,始终贯穿“以实践育人才、以专业助发展”的核心目标。
【比赛开场:锚定“田野问题”,激活专业思考】
“9月我们走进古劳水乡,看到了‘桑基鱼塘’的生态肌理,也发现了客群单一、业态碎片化等一些发展痛点;今天,就要看大家如何用旅游经济学理论破解这些‘真问题’。” 李沐纯老师在开场中,首先串联起前期实地调研的核心发现,随后介绍了评委嘉宾与比赛规则——5支参赛小组按序汇报,每组15-20 分钟展示,需紧扣水乡实际提出可落地的创新策略。
这番开场不仅唤醒了学子们的调研记忆,更明确了竞赛的“实战导向”:汇报不是单纯的成果展示,而是对水乡旅游经济发展的“专业诊断与方案输出”,让现场瞬间聚焦“如何让岭南水乡焕发新活力”的核心议题。

李沐纯老师进行开场介绍
【比赛展示】
【成果展示:五组方案各有侧重,紧扣调研痛点破题】
从实地调研时记录的“游船航线时长”“闲置民宿现状”“非遗美食传播度”,到竞赛现场提出的“IP 打造”“业态优化”“夜间经济激活”,5支小组的汇报始终扎根于前期采集的真实素材,针对性破解古劳水乡的发展难题:
第一组:“风起古劳,荷韵新章”——以IP激活生态价值结合调研中观察到的“水乡龙舟文化传承不足”“游客导览体验单一”等问题,小组设计了以“龙舟”为核心的品牌IP形象,桑荷和舟宝,配套开发AI文旅地图,游客扫码即可获取“围墩地貌”“渔耕历史”的智能讲解,同时打造“龙舟主题沉浸式场景”,让“横海游梦”游船不仅是观光工具,更成为文化传播载体,呼应了古劳水乡“水网纵横”的生态特色。
第二组:围绕“乡村振兴+文旅融合”—— 清冗余、塑特色针对调研发现的 “景区部分业态同质化严重”“原生态水乡风貌与商业开发平衡难”问题,小组提出“清退冗余业态+打造文化IP+设计‘寻找古劳密码’沉浸式路线”的策略:一方面保留“桑基鱼塘”核心生态,另一方面挖掘水乡“渔耕生活”场景,让游客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捕鱼、织网”等传统活动,推动生态保护与文化体验的深度融合。
第三组:从“残荷美学+分层定价”入手,破解体验与消费双痛点调研中注意到“荷花季过后残荷资源浪费”“游客消费转化低”的现象,小组创新性提出 “残荷美学空间再造”:将残荷转化为景观装置,搭配“蝴蝶广场”打造拍照打卡点;同时设计“基础观光+深度体验”的分层定价模式,吸引不同客群消费,有效解决了“体验碎片化、消费意愿弱”的调研痛点,也为景区“四季运营” 提供了新思路。
第四组:“夜间业态激活”为主线,如何让游客留下来、住下来是问题突破点。“大部分游客当天往返,夜间几乎无消费”是调研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对此,小组提出“主题酒店+实景演出”的解决方案:改造调研中发现的闲置民宿,打造“水乡夜景主题客房”;同时结合“水上婚嫁”非遗文化,推出夜间实景演艺,联动村民参与经营,实现“游客留夜消费、村民共享收益”的双赢模式。
第五组“文旅融合深挖掘”—— 从“观光”到“沉浸”的转型基于调研中对“咏春文化传播不足”“农业资源未转化”的发现,小组聚焦“文旅融合” 核心:开发“咏春体验课”,邀请当地传承人授课,“桑基鱼塘农事体验”等IP 活动,配套打造“水乡非遗主题餐厅”,推出鱼皮角、鱼茸粥等非遗美食套餐,推动古劳水乡从“单一观光景区” “深度文化体验目的地”转型,呼应了景区“生态保护+文化活化”的发展定位。



各小组成果汇报
【点评交流】
汇报结束后,评委团的点评既肯定了学子们“扎根调研、靶向破题”的专业态度,也从地方文旅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了更具落地性的优化建议:
汤蕴诗副局长特别提到:“第三组的‘残荷美学’很有创意,但要注意与荷花季的景观衔接,避免季节性断层;第五组的咏春文化开发,可以联动鹤山本地‘梁赞故居’资源,形成‘景区+文化地标’的联动效应。” 陆承智股长点赞了第二组的“乡村振兴”思路:“清退冗余业态、保留原住民参与,这与古劳水乡‘共享共建’的运营策略高度契合,后续可进一步细化‘村民利益联结机制’,让方案更具实操性。”这些建议正源于评委对古劳水乡文旅资源的深度了解,也让学子们意识到,专业方案需更贴合地方现有资源禀赋。陈木龙副书记高度肯定了第一组“龙舟 IP+AI 文旅地图”方案点,“该方案精准捕捉了古劳水乡‘水网纵横’的生态特征与龙舟文化的地域内核,用AI 打通‘文化传播’与‘游客体验’的壁垒,让传统水乡元素有了年轻化表达”
李沐纯老师全程引导观赛同学“对标学习”,她强调:“每个小组都从不同视角破解了调研痛点——有的聚焦IP,有的激活夜间经济,这种‘多维度破题’的思维,正是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培养的核心能力。”
整场点评不再是“单向评价”,而是政企校三方围绕“水乡发展”的专业对话,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评委现场点评与交流
【颁奖环节】
汇报结束后,三位评委老师以及观众同学对各小组的展示成果进行了评分投票。结合评委评分与现场观众投票,竞赛最终评选出多个奖项,表彰在调研与方案设计中表现突出的团队与个人。
一等奖+最佳创意奖:第三组(以“残荷美学+分层定价”破解体验与消费痛点,创意性转化水乡闲置资源);
二等奖:第一组(“龙舟IP+AI地图”激活生态文化价值)、第二组(“乡村振兴+沉浸式路线”平衡保护与开发);
三等奖:第四组(“夜间业态激活”推动游客留夜)、第五组(“文旅融合” 助力景区转型);
优秀调研队长:何宣绪、向垚蓓(表彰其在前期实地调研中统筹协调、精准采集素材的突出表现)。
李沐纯老师在宣布获奖名单时特别指出:“这些奖项不仅是对大家专业能力的肯定,更是对‘从田野中来、到实践中去’学习态度的认可,前期调研的认真程度,直接决定了方案的深度与温度。”


获奖队伍颁奖
【活动总结】
随着颁奖环节的结束,2025“荷风杯”江门古劳水乡旅游经济创新发展调研课程竞赛圆满落幕。这场从9月17日实地调研到10月22日成果汇报的“全链条实践”,构建了旅游管理专业“理论学习-实地调研-问题诊断-方案输出-成果转化”的教学闭环:
对学生而言:从课堂上的“旅游经济学理论”,到水乡田野里的“客群分析、业态调研”,再到竞赛中的“方案设计、汇报答辩”,完成了从“知识接收者” 到“问题解决者”的角色转变,既夯实了专业基础,更树立了“用专业服务地方文旅振兴”的责任意识;
对教学而言:这场竞赛打破了“课堂与实践脱节”的传统模式,以“古劳水乡真实发展需求”为考题,实现了“小课堂对接大产业”的目标,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对地方而言:竞赛形成的优秀方案将提交给鹤山市文旅局与古劳水乡景区管理方,真正实现“学生实践成果服务地方发展”的价值闭环。从前期调研的 “发现问题”,到竞赛的“提出方案”,学子们的专业智慧将切实为“岭南第一水乡” 的品牌打造注入青春力量。
从走进水乡到站上讲台,这场活动以“政企校协同育人、实践与教学共生”为核心,既助力学生成长、创新教学模式,更用专业力量服务地方文旅振兴,为旅游管理领域实践育人与地方发展互促共生提供了生动范例。

课程竞赛大合影
(图文|学创部 刘一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