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旅零距离 | 张海洲:在旅游实践中热爱、学习与成长

发布时间:2024-12-05浏览次数:161

       2024年11月20日晚,旅游管理系第五期“语旅零距离”师生面对面交流活动在B9-506举行。活动邀请了张海洲助理教授与同学们分享旅游专业学习、成长与职业规划的相关话题。

活动现场

            旅游的学习历程:“我喜欢在路上的感觉,然后就一路到了今天

活动伊始,张老师通过五个标签介绍自己,并与大家一起探讨进入旅游专业学习的历程。张老师提到,旅游学习的生命是实践。在课本中,大家看到的是文字、图片和模型,而在实践中,一切都变得“富有生机、充满创意”。通过实践,大家可以理解、洞察社会现象,发现尚待解决的问题,甚至体会自己的人生。

寻找有意思的研究问题:旅游新玩法——民宿

  紧接着,张老师以其民宿的系列研究展开,介绍了研究生期间的学习经历。他指出研究一个问题需要溯源,也需要反思。张老师在民宿民宿中在理论和实践中溯源至我国台湾地区和内地的德清莫干山。他先后介绍了台湾民宿研究的知识体系,以及莫干山农家乐、洋家乐、到“裸心度假村”,以及当前全国各地的民宿集合项目等实践,探讨了民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剖析这些过程中所涌现的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

  研究也需要结合实践进行批判反思,张老师就我国西部地区的民宿可持续发展中指出:“让当地人在参与过程中,拥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和提升能力,让他们逐步接触和适应旅游的现代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张老师还分享了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许多轶闻趣事,从宏观的国际旅行到具体的田野调研,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活动现场氛围轻松活跃。

 

案例讲解

Q&A:答疑环节

        活动最后,张老师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了答疑:

Q:在实践中如何寻找感兴趣的就业方向?

A:对于寻找自己的就业方向,第一是通过旅游。旅游可以放松身心,让学习过程变得有趣。第二是通过实习,或参加一些志愿活动。志愿活动虽然是无偿服务,但投身其中能让自己获得一些有趣的经历,这其实是非常值得做的事情。另外同学们还可以到企业去实习,收获职场经验。根据校友资源和相关的统计数据来看,华工的毕业生在职场是很受欢迎的。如果想继续深耕旅游行业,就业方向和机会是非常多的。

当前大家也可以思考,铁饭碗是什么?或者说你内心的那个既有的正在指导自己就业的框架,在未来是否有效?如果不见得有效的话,那么多做点实质性的事情,掌握些实质性的技能就显得非常重要。

Q:如何获得科研的热情?如何做可持续的学术研究?

A:我科研的热情主要来自自我反馈,做自己喜欢的和社会需要的事情。关键是大家要把自己的研究问题想清楚,如果你有了明确的研究问题,那就坚定大胆去做。当然实践是赋予科研热情、实现学术可持续的关键场域,大家切不能闭门造车。 

Q:在确定目标之后,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在历史的洪流中不偏不倚地走向属于自己的终极目的地?

A:你的提问其实也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关键是自律,我前段时间整个人的状态不是特别好,写东西有困难时一下就开始自我怀疑了。这时坚定和乐观就很重要,乐观的前提是找到自己认同的事情去做,不内耗的前提是一直在行动,有实质性的进展。比如今天读懂了一篇文献,独立地写了一段话,花心思设计了一个PPT,参观调研了几个好玩的景点,坚持了一次体育锻炼等等。这些对于个人来说都是在不同维度上实质性的进步。

活动合影

      “语旅零距离”师生面对面交流活动是由旅游管理系主办,系本科教研服务中心、教师党支部、学生工作办公室共同承办,旨在搭建师生沟通交流平台,传播教师学术思想,分享教师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每一期“语旅零距离”将邀请专业教师作为分享嘉宾,与同学们交流探讨,开阔学科视野,找寻人生价值,提升发展的内生动力。(图文 |本科教研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