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日上午,我系邀请厦门大学李渊教授在国际校区F3-d202为2024级旅游管理专业、乡村振兴学专业的全日制研究生开展题为“地理学视角下的旅游研究范式和创新逻辑”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崔庆明副教授和余传鹏副教授共同主持。

图1:学术报告现场
学术报告围绕“空间基因与价值阐述”的人文地理方向、“时空行为与机理分析”的行为地理方向、“气候变化与空间优化”的地理计算方向等内容展开介绍和研讨,李渊老师措辞连贯但不失风趣,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互动。
在报告的第一部分,李渊教授介绍了GIS等工具并鼓励大家学习运用“新文科”、“新工科”思路启迪未来的研究。李教授还以个人的过往经历和基金项目为例,鼓励同学们尝试运用框图的逻辑方式进行知识输出,从地理学和建筑学的角度来构建跨学科的交流,通过空间人文社会科学的新视角来思考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遇到的各种实践问题。同时,要从现实问题出发,从身边的环境中抓取研究问题,李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鼓浪屿中的文化遗产研究案例,并分享了如何从跨文化比较视角出发,构建建筑遗产的基因图谱。

图2:与同学们交流互动
在“时空行为与机理分析”的行为地理上,李教授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旅游者在旅游景区中的行为模式,从空间行为、视觉行为、认知行为、行为预测等各方面进行举例,启发大家走出已有的旅游研究范式舒适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借助实验室和相关设备进行实验等研究,以角度独特的工科思路分析游客在特定区域内的时空行为特征。
在“气候变化与空间优化”话题上,李教授建议同学们的学术研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立场,保持基本的人本主义关怀。以不同人群反馈下的室外热舒适阈值研究等话题为例,旅游的不同利益相关者会对相同的气候因素和空间环境产生不同的感知并导致不同的活动轨迹和旅游线路偏好。在技术创新飞快的今天,学者已具备相关的技术基础和设备保障,以实现在特定区域内构建可控的环境研究,当然,李教授肯定了虚拟环境在研究中的重要性,指出借助VR等技术设计虚拟环境进行现实对照的重要性。
在讲座的最后,李教授鼓励大家进行微专业的交叉融合,利用华南理工大学工科优势资源,大胆学习工科思路和研究范式,并积极拥抱元宇宙、大数据等前沿话题,在环境分析-行为分析-场所营建的研究链条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李教授还就人工智能、计算机算法等话题与同学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图3:大合影
(图/文:郭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