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系乡村振兴学硕士研究生前往广州翼空港文旅小镇开展课程研学

发布时间:2024-11-05浏览次数:128

2024年11月1日下午,2024级乡村振兴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课程老师李沐纯教授和系党委副书记陈木龙老师的共同带领下,前往广州翼空港文旅小镇开展实地研学。广州迅和港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冯海平校友热情接待了来访师生。此次参观交流活动旨在深化同学们对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相关领域的实践认知,鼓励学生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实中的乡村情境、产业现状相结合,进而为未来的学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奠定扎实的实践基础。

师生一行抵达后,冯海平校友首先带领来访师生参观了空港小镇内部广东省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的服务中心,带领大家实地探访窝趣长租公寓、图书馆、文化馆、春睡画院美术馆、网红民宿、特色餐饮等示范性产业,走访相关商家。在参观过程中,冯海平师兄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空港小镇项目的构想起源、空间区划、产业规模、商业版图、发展优势及未来规划,向同学们描述了空港小镇从前疫情时期萌芽起步到后疫情时代成长壮大的动态发展历程。    

图1:广州翼空港文旅小镇

广州翼空港文旅小镇位于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凤和村,是一个以机场资源为依托,以保护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理念为指导,集空港产业服务、公寓居住、商务办公、特色民宿、旅游度假、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航空特色小镇。广州翼空港文旅小镇依托毗邻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的临空优势,在广州空港经济区率先构筑“i+翼体系”空港经济。近年来在“空港经济”带动下,凤和村由原来的“机场噪音困扰地”变为“和美乡村建设地”,由原来的“空心村”变为“新村民流入村”。在政府政策引领和广州迅和港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开发支持下,凤和村在保留地方特色、留住乡愁的同时实现了村民的增收致富,回迁村民与新进商家、企业、游客和谐共生。    

图2:冯海平师兄为师生介绍空港小镇发展现状

在参观过程中,冯海平师兄向同学们重点介绍了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对握手楼的改造方案:搭建内部连廊实现握手楼的连接,通过连廊坡面、楼梯巧妙解决握手楼间高低势差难题并对握手楼进行统一包装改造。这一做法在提高运营效率、实现空间整合的同时增强了建筑的美观性与舒适度,实现了资源的低成本高效利用。同时,冯海平师兄还提到了空港小镇的公共文化建设:当地书店与白云区图书馆合作,以政企共建的形式开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主客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间,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图3:冯海平师兄带领大家参观特色产业运营情况

随后,大家来到广东恒广投资有限公司的会议室,冯海平师兄向大家分享了他在乡村实践中的几点感受,包括乡村振兴过程中土地、社会关系、人际交往、资产配置与利用等相关问题的复杂性,不同的土地性质和权属关系需要采用不同的开发业态和处理方式。乡村人才振兴极为迫切,但受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如何鼓励消费者前来消费,如何鼓励创业者来乡创业,吸引并长期留住人才、实现产业良性发展是关键。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关注到乡村创业、产业经营方面会遇到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比如投资审批流程等,与其他一些投资项目相比,乡村的产业投资在事前规划、评估、投资建设、收益等方面也会面临更大不确定性,对项目的风险控制带来更大挑战,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针对空港小镇从智慧农业应用、乡村人才振兴、产权租赁、工商资本下乡、社区文化空间、乡村基层治理等方面结合自己所学理论、所思考的问题,迫不及待地提出心中疑问。冯海平师兄结合自身的乡村振兴实践经验给予耐心解答,现场气氛热烈。乡村市场很大、机会很多但是难度也不小,冯海平师兄鼓励同学们厚植乡土情怀、培育长期主义精神,在理论与实践的田野中做乡村研究。最后,陈木龙副书记对这次课程的实地研学进行总结。

图4:互动交流

此次课程的实地研学,让同学们走入具体情境,从实践者的角度切身体悟乡村问题现实的复杂性与乡村振兴任务的艰巨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学们切实体会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要在乡村中寻找真问题,在实践中寻找真答案,只有立足中国国情、区情,了解村情、民情,才能在本土化的实践中做“接地气”的乡村研究。                

图5:参访合影

文/图:王佳璐  毛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