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3日,《旅游科学》2024年会在华南理工大学盛大开幕。来自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学者、学生700余人参与年会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麦均洪,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晓敏,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奕民出席并致辞。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省文资办主任陈晓建出席会议。
麦均洪副书记致辞
麦均洪在致辞中表示,华南理工大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嘱托,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今年是旅游管理建院20周年,充分肯定院系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战略服务、地方实践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期待本次年会的与会嘉宾能够交流学术思想、碰撞文旅火花,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各高校、单位通力合作,为推进新的文化使命下旅游学术体系构建贡献“华工力量”。
麦均洪副书记致辞
刘晓敏副书记致辞
刘晓敏在致辞中对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对长期关心支持上海师范大学各项工作和《旅游科学》期刊建设发展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向鼎力筹办本次年会的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表示感谢。刘晓敏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聚焦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方针和现实问题,围绕理论体系建设、学科发展和文旅融合创新等议题展开充分研讨交流,分享成果经验,探讨思路对策,凝聚力量共识。
刘晓敏副书记致辞
张奕民副厅长致辞
张奕民在致辞中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广东文化旅游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张奕民指出,发展旅游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旅游科学》作为我国旅游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秀期刊,在旅游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与嘉宾分享了广东省文旅发展实效,指出广东正携手港澳加快建设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在推进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此次年会选择在广东召开,为海内外专家学者和业界朋友走进广东、感知湾区文化魅力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张奕民副厅长致辞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吴志才院长主持开幕式。
吴志才教授主持开幕式
主旨报告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教授、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田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冯学钢教授、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宋海岩教授、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杨振之教授作主旨报告。
戴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践
戴斌教授作题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当前的中国旅游业已经度过了过去三年非常规周期的深度萧条阶段,也度过了快速复苏的阶段,正在走向繁荣发展的新周期。创造生生不息的产业生态时代已经来临,旅游工作者、理论工作者和科学研究者,要系统地回答“新时代旅游发展依靠谁”这一现实问题。没有充分竞争的市场,没有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投资机构和市场主体,就没有旅游业高质量的发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国家战略和实践要求,也是新时代建设国家旅游发展理论的现实背景。戴教授敦促全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系统把握并务实推进“新时代旅游发展做什么”的战略选择,从理论、学术和教育诸多方面推进文化和旅游在更深程度、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融合发展。戴教授认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始终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新时代旅游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提升人民群众旅游精神享受和文化消费水平。旅游演化过程中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践课题,还有人文主题。戴教授希望旅游学者和理论工作者既要有研究问题,也要关心主义。国家旅游发展理论需贯彻生态文明思想,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绿色旅游实践探索。戴教授呼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和大国思想,发展文明旅游,讲好中国故事。
戴斌教授作主旨报告
田里: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边境旅游治理
田里教授作题为《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边境旅游治理》的主旨报告。田教授认为,跨境旅游活动中存在中转合作、资源合作、市场合作三种形式。不同利益主体要在跨境旅游中实现合作,要有以下四个前提:一是让渡权力,包含跨境检察权、资源使用权、市场准入权等。二是克服国家安全界限的模糊,包括陆地国界模糊、边境空间模糊、国家认同模糊。三是降低国家安全风险,包括入侵型安全风险、流失型安全风险、认同型安全风险。四是加强边境旅游治理,制定更加稳定的治理思路,包括让渡监控、模糊评估、利益平衡、放大预警等治理对策。
田里教授作主旨报告
冯学钢:新质生产力引领文旅产业创新发展
冯学钢教授作题为《新质生产力引领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主旨报告。首先,冯教授强调,在新质生产力与文旅创新的关系中,创新起主导作用,其本质是重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遵循以新促质的原则,引领文旅走向五新:重塑新场景、打造新模式、开辟绿色新路径、释放文旅新需求、激活文旅新主体。冯教授提出新质生产力引领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几个发力点。一是数字文旅的“出圈”“出海”,由文化“输出”向文化“走出去”进阶。二是传统典籍活化更新,加快开发典籍文旅内容生产、典籍文旅项目或产品规划管理于一体的标准化模式。三是文旅新场景、新业态、新体验的通力打造。四是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广泛、高质量融合。五是提升文旅绿色消费和发展水平。最后,冯教授给出新质生产力引领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保障:强化科技与创新双轮驱动,搭建引领文旅创新人才的舞台,加快文旅新质生产力生态体系建设,坚持绿色发展、深化可持续发展路径。
冯学钢教授作主旨报告
宋海岩:大湾区旅游预测平台的构建
宋海岩教授作题为《大湾区旅游预测平台的构建》的主旨报告。宋教授致力于探索经济学和旅游预测方法如何应用到政府和企业的经营实践中,向大家介绍大湾区自适应旅游需求预测平台的搭建。宋教授指出,旅游需求的准确预测是所有与旅游相关商业决策的最终基础。基于学术界与业界之间的知识差异、定量模型并非都有解、仅依靠定量方法难以实现有效预测的事实,旅游研究需要一个基于网络的旅游需求预测系统。宋教授介绍,基于网络的旅游需求预测系统具有用户友好性、模块性、灵活性等优势,将定量预测、数据模块、专家判断等环节组合应用,提高系统对旅游活动季节波动大、游客行为复杂、对外部冲击高敏感等挑战的应对能力。最后,宋教授指出大湾区网络旅游需求预测系统的发展目标,即不断扩展云端大湾区网络需求预测系统,将其打造成为旅游业的综合数字监控平台。
宋海岩教授作主旨报告
杨振之:旅游原创理论的建构:从诗意地栖居到旅游疗愈
杨振之教授作题为《旅游原创理论的建构:从诗意地栖居到旅游疗愈》的主旨报告。杨教授首先以“旅游学基础理论的源泉在哪?”之问引出学科理论构建的源动力及其根本方法在哲学。他强调,哲学是厘清一个学科的源头、范畴、边界、基本逻辑,基本理论及其相关关系的关键,是学科大厦的基石。杨教授解释为什么要追问旅游的本质,并就本质问题进行了共相和殊相的区分。进一步,杨教授以人的生存和存在为本体来思考和研究旅游的本质,回到生活世界和生命之流,回到人的存在性来探讨旅游的本质,提出旅游世界人诗意地栖居模型,阐明了旅游、人诗意地栖居、人的存在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将旅游的人诗意地栖居分为三个层级:诗意的生活、诗意的人生、诗意的存在。最后,杨教授提出了研学旅游的自然教育理论和全人教育理论,认为通过诗意地人生,包括孩子在内的所有人都应该获得成长的价值,旅游教育承担了社会责任,旅游研究更应该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来开展。
杨振之教授作主旨报告
吴志才:数字化赋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吴志才教授作题为《数字化赋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报告。立足政策、现实、学术等层面的背景,吴教授提出了数字化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即让数字技术介入乡村地域系统的人、地、业要素,通过数字连接、数字建设和数字转型过程塑造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具体路径包括三条:其一,培育“新”农人。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从而带动乡村社会关系网络的重构,实现数字在乡村内部与外部的双向流动。其二,打造“新”农村。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发力,完成硬件与软件的双重塑造。其三,发展“新”农业。实现从乡村传统农业到乡村现代农业再到乡村未来农业的三段跨越,用数字化推动传统农业“两端延伸”。也即,通过“数字化+三新”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吴志才教授作主旨报告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旅游科学》主编张宏梅教授,和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戴光全教授主持了主旨报告环节。
张宏梅教授主持主旨报告
戴光全教授主持主旨报告
借此年会机会,中国旅游研究院与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旨在加强双方的交流合作,建立高质量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旅游研究院与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签署合作协议
开幕式间隙,《旅游科学》2024 年会还创新性地组织了多个高校人才对接专场活动。
《旅游科学》2024年会高校人才对接专场
本次年会由华南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共同举办,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和《旅游科学》编辑部共同承办。会议得到了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本届年会旨在汇聚国内外文化和旅游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共同探索新的文化使命下旅游学术体系构建相关问题。
供稿|学术交流中心
文|张子彧
初审|崔庆明
复审|陈木龙
终审|殷姿 吴志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