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科学》2024年会·旅游研究创新高级研修班于2024年4月12日成功举办。研修班特邀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孙九霞教授、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李辉教授作为主讲嘉宾,分别就“旅游研究中的理论对话与学术创新”和“旅游大数据挖掘和应用”主题进行授课。有来自国内各个高校200多老师和学生参加了本届旅游研究创新高级研修班。
研修班现场
旅游研究中的理论对话与学术创新
孙九霞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孙九霞教授的授课内容以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和理论创新是什么、如何形成问题意识为出发点,进一步聚焦旅游领域,通过重新审视旅游学科的整体框架,探讨旅游中的问题意识与理论创新。
首先,孙教授引导大家思考跨学科视角下的旅游学科和旅游研究应该作为什么样的存在。孙教授指出,当前旅游学科和旅游学者都面临着拓展生存空间,强化学科身份认同,由内而外重新审视旅游学科研究框架的困难。
为此,旅游研究者一要敢于拥抱复杂性,审视旅游学科内核,用变动的知识应对变化的世界,复杂现象的永恒演化。旅游学科的内核就是旅游现象本身。不怕研究领域广泛,要研究真问题,提出新命题,获得真知识。
二要生产中层理论,夯实旅游学科主体,克服旅游理论的解释力不足。
三要实现多元普遍主义,生产、积累与传承中层理论。
四要突破外部边界,提供学科知识溢出。与不同学科、情境、对象、方式对话,在对话中打开自我。学会表达和输出观点,在反馈中不断实现社会科学理论的演进。转化和传播学科知识,扩大学科影响力,主动改善对旅游学科的偏见。
五要实现跨学科范式,增强学科主体性,作为研究者和学术共同体要勇于突破、大胆创新。
接着,孙教授强调做旅游研究要有问题意识,任何学科的起点都是对问题的明确感知。但问题意识的驱动是现实,研究者要通过扎根田野,敏锐捕捉和拥抱快速变化的社会所发生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从现实情境发掘真问题。同时,孙教授给出培养问题意识的几个技巧:反向提问、改变研究对象、分类分析。
最后,依托自身相关成果案例,孙教授详细介绍了“问题发现——理论创新”的流程与要点。理论与实践的驱动殊途同归,本次课程旨在传递人类学理论创新范式,提升青年学者的批判思维与问题意识,使其拥有将自己作为方法、串联起旅游实践与理论创新的能力。
孙九霞教授
在提问环节,学员就相关疑惑与孙教授进行了热烈探讨。
Q1:游育是有主体性的,比如学生主体没有经济实力,能否将游育付诸实践?
A1:我们希望将游育纳入我们的教育体系,德、智、体、美、劳互相渗透,这不是个人要解决的。游育研究也有很多视角,我们今天讲的就是一个理论视角。
Q2:作为刚刚接触理论构建的学术小白,提出真问题对我而言可能有些困难,所以想请您谈一谈哪些是伪问题,怎么识别伪问题?
A2:这是一种长期的思考和判断。这是一种直觉,直觉的前提是你能够自圆其说。社会科学的理论可以很多,在研究运用中,它只要能解释现象就可以了。
Q3:我现在是博士刚毕业,我想问一下论文的选题或课题的选题,它针对的问题有什么不一样?
A3:论文集中对话一个点就可以了,但课题未来是有好多论文来支撑的,是相对大的领域。所以课题一定是要大的有几个部分组成,并且里边要有真问题。
Q4:在做民族旅游的认同研究中,感觉到很困惑的是,游客在短时间前往异地,能否形成真正的认同,或者只是当时旅游活动中的认同呢?我想从共情视角出发进行研究,您觉得这是否是个真问题?
A4:这是一个在学术提问前的思考,非常有价值。研究认同其实是有难度的,因为认同是有层次的,并且认同也是动态的。以共情为切入点的话,难点在于如何测度共情,能否跟踪调研。另外建议你找到一个能够给你提供记忆的凭借和支点。
旅游大数据挖掘和应用
李辉教授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
李辉教授结合国内外旅游大数据与数据挖掘相关主流课程要点,主要讨论旅游大数据的概念和常见数据类别形式,旅游文本大数据处理的常用流程,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分类和聚类数据挖掘的关键概念,以及数据挖掘模型选择和评估的流程和方式。
首先,李辉教授介绍了旅游大数据的概念定义和一般特征。大数据是指利用常用软件工具捕获、管理和处理数据所耗时间超过可容忍时间的数据集,具有规模性、多样性、高速性、真实性、价值性的特征。旅游大数据则具有比较明显的时空性、多尺度与多粒度性和节律性。
接着,李辉教授从“数据分类挖掘”与“数据聚类挖掘”两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旅游大数据的应用和处理。在旅游研究中,旅游大数据的典型案例场景之一是游客行为中的情感挖掘和应用。旅游文本挖掘的一般过程包括:收集原始文本资料、文本预处理、文本信息表示、领域问题建模和旅游应用研究等多环节。李辉教授介绍了游客评论情感分类的主要方法和思路,常见的情感分类方式有两种:基于词典的分类方式和基于机器学习的分类方式。
最后,李辉老师以团队近年来的旅游研究成果为例,向大家展示了旅游数据挖掘的研究过程和讨论,并重点介绍了挖掘模型选择预评估与旅游领域的结合。李辉教授强调,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研究与实践中的大数据环境越来越普遍,在旅游研究中不能仅仅停留在数据驱动的旅游现象分析层面,更为关键是怎样有效利用大数据的研究范式为构建旅游基础理论服务。
李辉教授
在提问环节,学员们就相关疑惑与李教授进行了热烈探讨。
Q1:将数据挖掘方法应用到旅游研究中就算创新吗?还是必须要提升到某些理论或者框架的高度才算创新?
A1:使用大数据的分析方式易于得到针对旅游现象的描述性分析结果,其价值性取决于所发现的旅游现象本身的新颖性和商业应用价值。然而,如果能够进一步挖掘所发现的新颖旅游现象背后的理论逻辑,其理论创新价值将更为突出,对旅游学科的发展将更有帮助。
Q2:国际顶刊是否偏向接收量化研究或者质性研究的文章,我们跨学科背景的同学在用数据挖掘做论文过程中,是应该聚焦研究问题本身,还是关注研究方法呢?
A2:期刊发表的文章类型比例一般会与不同类型研究群体的数量分布趋势相关。旅游研究中选择应该采用什么方法主要看研究问题本身需要采用那种方法,需要聚焦于旅游研究问题本身的特征,并思考是否能够采用混合研究的范式构建坚实的理论支撑。
学生提问
本次年会由华南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共同举办,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和《旅游科学》编辑部共同承办。年会旨在汇聚国内外文化和旅游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共同探索新的文化使命下旅游学术体系构建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