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介绍

发布时间:2023-02-11浏览次数:23


1.  专业定位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依托理工科背景“双一流”平台优势,借助国家(广东)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及“一带一路”等建设机遇,培养胜任旅游新业态及高端服务业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相关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创新性、国际化人才以及攻读相关学科研究生学历的学术型人才,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管理专业。

院系在确定任务、行动计划和课程内容时充分考虑产业、行业需求。我们的使命是,培养融通中西文化智慧的旅游产业高级别管理人才。我们的愿景是,中国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的创新引领者。

2.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兼备、“三力”(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卓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培养掌握旅游管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技能,拥有国际视野、学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具备较强的战略决策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也可成为攻读相关学科研究生学历的学术型人才。

3. 培养规格

本专业为4年制本科教育,毕业学分要求为160学分,其中课程类135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25学分。在知识方面,要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基础,系统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方法、技能和管理实务等。在能力方面,要求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写作沟通与口头表达能力,专业管理软件应用能力,信息搜寻与分析技能,具有全球视野、能够敏锐地感知商业和管理问题,辨识和分析管理行为。在素质方面,要求具有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具有诚信品格,责任感,主动性的内在素质,具备领导潜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以及终身学习素质等。

首先是基于专业知识逻辑和经管交叉融合的理论教学课程设置的模块化。设立经管类平台课+旅游学科基础课+新业态引领的专业领域特色选修课程,增强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和知识体系完善的自由度和柔性。其次是加强基于课程的实践实验环节,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见习与实验、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研究型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体系,增加设计性、探索性实验项目,强化学生对专业的感知、认同与热爱,提高了学生“双创”能力。再次是强化企业问题导向的校企“双赢”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设立企业冠名的奖学金。输送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型实习,切实解决相关合作企业运营与管理的实际问题,企业参与实践教学质量考核。

Ø 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基本原理、方法和手段,能够将经济学、管理学、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旅游经济与管理问题,接触和掌握旅游经济与管理专业领域内系统的核心知识和相关专业技术知识,为解决旅游行业实际问题打下知识基础。

Ø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经济学、管理学、本专业基本原理、方法和手段和旅游行业营运知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旅游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Ø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旅游问题的解决方案,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Ø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旅游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Ø 实践经营与管理能力:能够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解决旅游行业和企业经营管理实际问题。

Ø 旅游与社会:能够基于旅游管理领域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旅游管理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Ø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旅游业问题的管理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Ø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并遵守接待服务行业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Ø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Ø  沟通:能够就复杂旅游管理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Ø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旅游管理项目设计策划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Ø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4. 课程体系

构建以经济学、管理学为基础的综合性旅游管理专业类课程平台,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需求,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建构基于“理论为基、应用为重、研习互促、内外贯通”特征的核心课程、特色课程双翼一体化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接待业、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法规、酒店管理概论、休闲业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特色课程包括新生研讨课、专题研讨课、双语/全英课、MOOC、学科前沿课、本研共享课、竞教结合课、创业教育课、基于项目(设计、案例)课和劳动类等相关课程。

充分发挥理工科大学经管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打破人文社科内部及其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专业壁垒,致力推动新文科发展。一是积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加强教材建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优势,努力打造五类“金课”。二是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三是不断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

依托华南理工大学双一流平台、理工经管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三大优势和特色,紧紧围绕国内外旅游管理人才的发展需要,重点加强学科建设、产业化合作、国际化合作,采取院系领导听课、教师观摩教学、名师课堂示范等方式,强化从计划、监控到结果的教学过程管理各个环节,以实现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社会产业需求、国家战略的旅游管理类高级人才。

5. 专业特色

立足理工科高水平大学的办学背景,充分发挥经管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强化数理工具运用与实践能力培养,坚持宽口径与特色化相结合,培养面向行业新业态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层次齐全的人才培养体系;立足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实践教学的体系化以及合作教育国际化的“三位一体”教学综合改革,呈现出“理论为基,应用为重;学研互促,内外贯通”的鲜明办学特色;与普渡大学、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昆士兰大学等大学合作开展2+2本科生联合培养,开放型国际化办学态势基本形成。

一是借助建制班中外联合培养模式,实现国内班国际化教学的并轨提升。2009年获批国际化试点,2011年开设“2+2”国际班,与普渡大学、昆士兰大学等联合开展本科生培养。充分吸纳境外优质师资参与课程开发、大创基地建设等。探索课堂内外贯通、国内国外贯通的“内外贯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二是开展大类招生及申请专业国际化认证。开展大类招生,进一步拓宽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积极进行了旅游教育质量认证(UNWTO TedQual Certification),对标推动专业建设的国际接轨,促进专业内涵发展。

6. 师资队伍

本专业专任教师共10人,其中正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教师学科背景主要来自于管理学、地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交叉学科领域。

7. 质量评价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定期进行人才培养满意度调查。最近的调查显示各方总体满意度在优良级别(2022年)。其中内部各方满意度更高,反映出教师、在校学生和行政人员对专业办学目标、方向、使命和愿景的认同度较高,对其工作价值、环境及其工作内容有较高认同;而外部满意度相对稍低,可能与疫情导致的旅游业冲击影响有关。但是,总体来说外部各方中依然具有较高满意。例如用人单位基本满意和十分满意两者达到94.52%,其中用人单位认为本校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及职业技能与目前工作需求相匹配94.51%。均充分这说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很高。通过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如对教师开展谈话培训、课程调整、实践教学时间调整等。

8. 教学科研条件

教学设施资源:本专业具备完善的教学科研条件,包括多间多媒体报告厅、会议室、多功能培训室,同时设有信息实验室、会展设计室、文旅大数据等专业实验室。

实践基地建设:本专业高度重视与国内相关行业企业、国外大学等机构开展在人才培养、教育培训、科学研究、校企资源整合、学生实践与就业等方面的合作,如与广东南湖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广东天露山旅游度假区有限公司、武汉三特索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签订合作协议,既丰富了教师教学实践经验,又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

有大学城会议中心酒店、西湖苑酒店等校内实习实践基地。近十年还先后建立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经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每年组织学生开展认知实习、专业实习。

科研平台建设:近十年还先后建立四大科研平台,包括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广东省乡村振兴与旅游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广州市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基地。四大研究基地奠定在国家、省市层面产学研合作良好基础。先后创设中外会展大讲堂、英才论剑研究生学术沙龙、高质量有影响力研究系列报告会等学术交流平台。还成立了兴华人才团队,促进学术合作和交流。

9. 学术研究

2015年以来,先后获批国家级科学研究项目7项、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23项、服务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决策咨询课题近20项;在服务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打造一体化全域规划、构建扶贫链造血机制”如选教育部第三届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案例。此外,在SCI、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27篇、在CSSCI等国内期刊发表论文169篇;出版专著15部;获得学术奖励3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