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结果公布,我院共获得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成绩。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主要资助学术分量厚重、创新性强、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研究成果。一般项目主要资助学术价值较高、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我院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为2021年度华南理工大学2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唯一的1项重点资助项目。
2021年,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面上项目19420项、重点项目740项、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75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1072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20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港澳)25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4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42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3337项、NSAF联合基金项目36项,合计45681项。我院在本年度一共申请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最终获批了2项。
我院获得上述项目资助的名单如下: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
急性冲击与慢性压力叠加下产业链韧性提升的机制与政策研究 | 李胜会教授 |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
数字社会背景下政府众包协同机制研究 | 刘红波副教授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我国大学生学习力的动态评价与发展策略研究 | 王芳助理研究员 |
突发事件质疑信息的跨平台传播预测及回应策略研究 | 李莉芳助理研究员 |
1.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急性冲击与慢性压力叠加下产业链韧性提升的机制与政策研究”
项目负责人:李胜会教授

项目简介:贸易保护和技术封锁、突发性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等外生冲击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挑战,尤其对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链的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链提质增效的慢性压力长期持续存在,还需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器”。本课题以提升产业链韧性进而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探讨产业链韧性提升的机制、路径和支持体系。重点研究三个方面:第一,通过界定和分析产业链韧性的概念与内涵,剖析现阶段产业链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产业链韧性的组成体系。第二,产业链韧性提升的机制和治理模式,通过探讨产业链韧性提升的机制,包括抵御机制、整合机制、恢复机制与创新机制等,构建提升产业链韧性的治理模式。第三,产业链韧性提升的路径和支持体系研究,通过研究产业链韧性的评价指标及关键因素,构建提升产业链韧性的支持体系。
2.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数字社会背景下政府众包协同机制研究”
项目负责人:刘红波副教授

项目简介:本项目是依据《课题指南》中政治学第66题“加强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研究”而设计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有赖于“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落实;我国网民规模已超10亿,构成全球最大的数字社会,运用技术手段广泛吸纳公众力量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应有之义。政府众包便是依托数字技术汇聚公众智慧进而协助政府处理公共事务的创新模式。如何有效整合原子式公众参与协同治理?经典理论认为,小规模集体更容易实现协同状态,而面对政府众包此种大规模公众参与,协同机制尚不清晰;既有协同机制研究主要侧重跨部门协同及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间协同,不能较好地解释政府众包中政府与公众协同关系。本课题拟从协同治理角度梳理政府众包的内涵、模式特征、发展历程、现状和问题,从目标、主体、客体、技术和制度等维度探索政府众包协同机制的构成要素和运作机理,并选取国内外典型案例展开实证分析,提出完善我国政府众包协同机制的创新设计,以此有效整合和科学配置公众资源,引导其更规范、精准地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
3.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我国大学生学习力的动态评价与发展策略研究”
项目负责人:王芳助理研究员

项目简介:在信息和知识高速发展的时代,发展有效终身学习所必需的能力与素质被普遍认为是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学习力作为衡量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指标,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抓手。本项目以促进大学生学习力发展为核心,以形成性评价为指导,对大学生学习力展开动态评价,并运用混合方法收集、分析与解释动态评价过程性数据,深度挖掘我国大学生学习力发展的内在机制,揭示大学教学对学习力发展的作用机制,提出促进我国大学生学习力发展的策略,服务我国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科学决策。
4.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突发事件质疑信息的跨平台传播预测及回应策略研究”
项目负责人:李莉芳助理研究员

项目简介:突发事件中的应急舆情管理,涉及公共管理学科、传播学、计算机学科、复杂网络科学等学科的研究问题。随着多种社交媒体平台的涌现,公众会通过各种渠道表达对责任主体危机响应过程的质疑。从公共管理学科来研究,该问题主要结合归因理论、媒介中介的危机沟通理论等分析不同回应策略的优势与劣势。具体而言,基于归因理论对突发事件中质疑信息的定义与分类,有助于研究者和应急管理者理解质疑信息所针对的主体以及公众对质疑主体的态度。通过建立质疑信息的跨平台传播模型,可以找出影响质疑信息整体传播过程的因素、跨平台传播模型与单一平台下影响质疑信息传播的关键影响因素之间的差异等。这一项目能够提供精准的质疑信息回应策略,便于提高应急舆情治理效率。
图文:神碧莹
初审:神碧莹
复审:周勤
发布:李亦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