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美国汉密尔顿学院教授王卓异应邀到学院开设“大变局时代的跨文明互鉴”系列学术工作坊第三期讲座。讲座以《好东西》这部中国现象级喜剧电影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脱口秀文化与影视创作的融合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在外国语学院李昀教授的主持下,相关研究方向的师生汇聚一堂,共同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王卓异教授通过放映《好东西》中的经典片段,引导听众聚焦于影片独特的语言风格与叙事结构。他揭示,片中大量运用的机智对白、讽刺框架以及对日常生活经验的幽默萃取,正是脱口秀表达的典型特征。王教授随后追溯了流行文化语境中“女拳”一词的语义流变,探讨了该词汇如何经由网络传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讲座进一步剖析了影片如何精巧折射宏大现实议题。王教授特别解读道,通过设定主角王茉莉的出生年份这一时代坐标,影片将昔日纸质媒体兴盛的时代图景与当下急剧变革的媒介生态进行对照。这种“旧载体消亡而新世代崛起”的隐喻,深刻暗示了传播载体迭代背后的历史延续性。他指出,影片在展现社会关切的同时,始终传递出面向未来的光明展望。
在交流环节,师生们围绕电影的意义构建、艺术感染力及其与现场脱口秀演出的差异等诸多话题,与王教授展开了热烈的学术对话。最后,王教授总结阐述了影片对未来的诗意构想所蕴含的复杂性——其中既包含着理想主义的憧憬,也透露出对结构性社会问题的清醒认知。
此次讲座通过电影与脱口秀的跨界解读,为观众提供了观察当代文化现象的新视角,折射出脱口秀文化与影视创作交融所产生的社会思辨价值。讲座不仅揭示了脱口秀作为“文化缓冲带”在处理性别等议题时的独特优势,也为跨文明语境下的社会议题对话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本土样本,还为理解流行文化如何参与并增强主流文化的创新活力和包容性提供了深刻洞见,启发了我们如何以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姿态,在应对现实挑战中共同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
主讲人简介:
王卓异,美国汉密尔顿学院(Hamilton College)东亚语言文学系终身教授系主任,曾任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系客座教授及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境外专家。从事中国电影史及华语电影与好莱坞的比较研究,出版专著Revolutionary Cycles in Chinese Cinema 1951-79(美国Palgrave MacMillan出版社2014)、与他人合编论文集Maoist Laughter(香港大学出版社 2019,荣获由美国大学及研究类图书馆协会颁发的2020年度杰出学术著作奖)及Teaching Film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美国现代语言学会 2024),在学术刊物、论文集、杂志和新媒体平台上发表中英文论文、书评、影评及历史文化评论三十余篇,并受邀为美国、英国、加拿大、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及两岸三地的教育机构和组织作学术演讲一百五十余场。
图文 周子淳、王琼婕、毕海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