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国语大学夏登山教授畅谈历史语用研究

时间:2025-06-22浏览:299

2025618日,西安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夏登山教授莅临外国语学院,开展题为“文本与语用的历史维度:社会、文化和语言研究的二三例”的木棉讲坛专题讲座,深入探讨了历史语用研究的学术渊源、语料局限与方法论突破。此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朱献珑教授主持,学院相关研究方向的教师、博士后以及硕博士研究生参加讲座。

讲座伊始,夏教授简要梳理了语用学研究的意义理解与行为研究传统,指出言语行为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并阐述语用规则的社会来源与历史来源。夏教授指出,书面文本为历史维度的社会、文学和语言研究提供了可及的材料,有助于间接地观察古代的社会、文化和语言使用,但书面语料先天具有非自然发生、缺少口语语料、来源受限、无法控制变量等缺陷,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随后,夏教授深刻阐述了克服书面语料缺陷、提高研究可靠性的方法论路径。夏教授指出,非自然发生不等于非真实,古代白话文小说与戏剧文本中的人物会话虽经过加工,只要细加甄别筛选,仍可能提供特定时期言语行为的最高相似性语料。针对书面语料来源受限的缺陷,夏教授指出,可通过尽量扩大语料类型与来源、历时搜集等方法加以弥补。面对历史语用研究无法控制变量的不足,夏教授则提出采用量化的方法,遵照多源互证和同时代性等原则,在可能的限度内尽量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结论的可靠性。

最后,夏教授结合其关于中国古代初识问候语特征及其演变的研究,系统介绍了历史语用研究中语料搜集标准制定、来源筛选、语料标注、量化研究的原则与实操,并以《儒林外史》《红楼梦》《围城》等文本中的真实语料为例,剖析了中国初识问候语的特征及其演变,并概括其整体变化规律。

在讨论环节,夏教授和在场师生共同探讨了语料库前导性研究、历史语用语料库建设等富有启发意义的重要话题。

本次讲座不仅加深了现场师生对历史语用研究的系统认识与理解,也进一步激发了听众对初识问候、致谢表达等言语行为的时空差异与演变的兴趣。



主讲人简介:

 夏登山,《外语教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西安外国语大学兼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是语言学、翻译史和外语教育,担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与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翻译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职。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共计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8项,在商务印书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机构出版教材和学术专著8部。作为主要参与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等,曾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

图文 周子淳周丽、李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