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田虎教授畅谈外国文学研究前沿方法

时间:2025-05-26浏览:55

2025523日下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郝田虎教授应邀同外国语学院师生就外国文学研究方法进行了木棉讲坛专题座谈会。本次座谈会Island Studies Journal主编、外国语学院苏娉教授主持,武建国教授、陈华菲博士外院相关方向硕博学生参与了此次座谈会

座谈会伊始,郝教授提出当代文学研究需突破传统框架,善用档案馆、图书馆及数字数据库等资源,挖掘新材料以推动学术创新。他特别强调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呼吁学者打破领域壁垒,融合多元方法论。

在讲座中,郝教授通过经典案例解析,系统阐释了文学翻译的跨文化诠释方法与诗歌韵律比较研究。首先,他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为例,对传统翻译提出批判性见解,指出广为流传的"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译作"夏日炎炎"存在语义偏差,强调文学翻译必须兼顾词句表层意义与创作背景深层内涵的双重维度。随后,通过对比分析吴宓《病目(二)》(1927)和罗念生《弥尔敦》(1932)两部译作,郝教授不仅深入解析了约翰·弥尔顿的诗歌艺术成就与生平背景,更重点探讨了其诗歌独特的韵律结构特征。为深化跨文化理解,教授进一步引入闻一多《爱底风波》(1921)和《风波》(1923)两组作品进行平行对照,从比较诗学角度揭示了中英诗歌在韵律系统上的本质差异与创造性互动关系。

座谈会的总结环节,郝教授重点推荐了学术专著《比较诗学结构:中西文论研究的三种视角》,并深入剖析了该书第九章的核心框架。该章节系统提出“内文化—跨文化—超文化”三重研究视角:其一,内文化视角强调回归文本本体,为跨文化比较奠定扎实的学术基础;其二,跨文化视角致力于超越简单的“相似论”与“差异论”二元对立,倡导辩证看待文化异同;其三,超文化视角则主张在更高维度上综合评估文化共性与个性,形成更具包容性的理论范式。郝教授指出,这一方法论体系能有效帮助学者在全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深入挖掘文本的哲学意蕴与美学价值。

整场讲座以扎实的理论建构配合丰富的文本细读,既展现了宏观的学术视野,又提供了微观的分析工具,为比较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方法论路径。郝田虎教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生动的讲述风格,将抽象理论转化为深入浅出的案例分析,现场听众反响积极。在互动环节,师生围绕中英诗歌翻译、韵律比较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讲座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与会师生表示,此次讲座兼具理论创新性与实践指导性,对推动外语学科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座谈会嘉宾简介:

郝田虎,哥伦比亚大学英文系博士,现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导、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主任。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23-2024),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6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弥尔顿作品集整理、翻译与研究”首席专家,研究领域包括早期现代英国文学、比较文学、英文手稿研究等。发表中英文专著4部,其中首部专著《<缪斯的花园>早期现代英国札记书研究》(2014)获第八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弥尔顿在中国》(2020)获第九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英文专著Commonplace Reading and Writing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and BeyondRoutledge出版(2024)。担任《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集刊主编,欧美重要期刊Milton QuarterlyMulticultural Shakespeare编委等。



图文聂欣然、朱露露赫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