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2日上午,舞蹈学博士蕾妮·德梅森(Rainy Demerson)与舞蹈艺术家二高(何其沃)莅临外国语学院,开展了一场题为“舞蹈中的对话、地方与文化生产”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Island Studies Journal主编、外国语学院苏娉教授主持,陈华菲博士及相关研究方向的硕、博士研究生参加讲座。
讲座伊始,二高表演创始人何其沃聚焦“城乡双栖”的艺术实践,深入探讨其表演的最新动态。他回顾了《来来舞厅》等作品如何将迪斯科文化、乡村广场舞转化为公共艺术语言,特别提及顺德奶奶参与的跨时空舞蹈短片,展现了“舞蹈即生活”的创作理念。此外,谈及“二高表演·南方舞馆”的工作模式,他指出,一方面通过剧场、展览、合成现场与影像的多维创作,构建叙事的立体场域;另一方面以左滩计划Creative Lab为载体,将艺术项目、社区工作坊与学术研究融为一体,探索“乡野作为实验室”的可能性,将艺术家的创作场域延伸至田间村落、自然生态的宏观维度。
随后,西印度群岛大学高级讲师蕾妮·德梅森博士深入探讨了非洲舞蹈及其在全球散居地凝聚起共同文化圈层的独特作用。她指出,非洲舞蹈不仅是肢体语言的表达,更是文化身份与社区构建的重要工具。她从语用学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非洲舞蹈的象征性,揭示了舞蹈如何跨越语言障碍,传递复杂情感与文化信息。
最后,她强调,非裔舞蹈不仅是美学表达,更是流动的文化对话,在肢体动作的张弛之间,既封存着被抹去的记忆,也在每一次即兴演绎中呈现新的现实表达。这种 “消失即生成” 的艺术,终将在对抗遗忘与压迫的叙事中,持续书写人类文明的多元可能。
本次讲座通过东西方舞蹈实践的对话,展现舞蹈艺术作为文化载体的共通性:二高在城乡流动中寻找艺术的在地特征,德梅森于离散经验中解码舞蹈的文化载体作用,两者均以舞蹈为媒介,在流动与驻留、记忆与创新的张力中,构建超越地域边界的文化对话。这种跨学科、跨文化的交流,为外国语学院师生提供了观察舞蹈艺术与文化生产的全新视角,亦为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多样性研究注入新活力。
主讲人简介:
蕾妮·德梅森(Rainy Demerson),西印度群岛大学高级讲师,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舞蹈学博士,Dance Chronicle(A&HCI学术期刊)主编,研究方向为非洲流散文化与去殖民化舞蹈研究。由她策划并制作的舞蹈作品曾在美国、加勒比特立尼达、墨西哥及南非等多国艺术节中展演。
二高(何其沃),舞者、编舞、导演及策划人,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舞蹈学院,获全额奖学金研修新加坡当代表演艺术评论。2007年创立当代表演机构二高表演,其作品通过剧场、影像、合成现场、社区舞蹈、空间实践等方式,讨论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特定现象。近期作品关注中国社会中流动的新城市移民、舞蹈的公共参与性等。
图文 聂欣然、赫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