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寒假读书报告】——2006英语 黄星星

时间:2010-04-29浏览:178

《闲话中国人》读书报告

书店逛时,留意到易老师的一本书:《闲话中国人》,翻了翻就买了下来,回来家静下来读,甚是喜欢,竟发现有许多共通的东西,许多东西我也曾想过,只是没有他那么透彻分析,很多平时想不通的事,都找到很好的注解.

首先先说一下这本书的一些特点吧。

该书特点之一,是用“闲笔”来写“正书”。这是研究中国文化的著作,但却不像一般专著那么抽象,那么理论化,那么枯燥。全书讲述老百姓(当然不只是老百姓)的事情,态度闲适,读起来轻松愉快,而又深刻地切中要害,令人常有“还真是那么回事”的感慨。

该书特点之二,是深入浅出。在对林林总总的生活现象进行剖析时,或诠释字词,或引经据典,从本义到广义,从现象到本质,像与你聊天般地娓娓道来,揭示出这些现象深刻的社会性。

该书特点之三,是文笔流畅,语言生动。既是“闲话”,就不能做“官样文章”。作者往往用生活习惯用语叙述生活习惯,风趣幽默。这符合易老师的一贯文风,也是为什么自在央视开讲三国以后全国掀起一股“易中天热”,让易老师成为一个比超女还热的人物。,用老师的话来说就说不小心上了明星的贼船。

该书特点之四,是结构上环环紧扣。从饮食到服饰,从单位到家庭,从面子到人情到友谊,把各个似乎是不相关的方面,从一引申到二,从二引申到三,看完这一章还想接着看下一章。

《闲话中国人》是易老师继《品三国》后的又一巨作。书中作者独具匠心,在对中西文化的研究中,从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里,对生活中饮食、穿衣、单位、家庭、人情、面子等基本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努力发掘着文化的内核,给予理论的阐述,指出这一切之所以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在于中国文化的内核是“群体意识”。它由近及远,于细致中阐发了中国文化的要旨。而其中对公平、面子、人情、闲话的深入分析更是让人叫绝

作者在说到公平时,认为中国人讲公平, 其实最主要的是要求人人有份,但不会考虑到人人有责的,所以人人有责的事要宣传,要强调,人人有份的事却不深入人心,无需说明,人人都看着,想着,利益均占,占不到就是不公平了,如此等等之分析,一环扣一环,分析得极是。

作者也认为面子几乎主宰着中国人的一切。人际关系,要靠面子来处理和维系;社会生活,也要靠面子来决定和操作。
事实上,面子大的人,最让人羡慕之处就是玩得转,因为他既然能够决定别人是否有面子及面子大小,也就等于掌握了别人社会生命和政治生命的生杀予夺之权,一般人岂敢怠慢,又岂能不买账?
所以,做人必须世故,不世故,便会或因不会做人而伤了别人的面子,或因不会认人而为别人的假面所惑。伤人不落好,被惑要吃亏,因此,“人情世故”四个字实在是一门大学问,也是每个中国人必须认真学习琢磨,甚至必须耗尽一生精力才能弄懂学会的必修课。

人情也是。在现在这个社会,什么都不怕,就怕欠人家人钱。做人必须首先通人情。别人有喜的时候,我们应该欣然于色;别人悲伤难过的时侯,我们也不能无动于衷;别人有难,我们必须拔刀相助;别人遇险,我们也不能袖手旁观。否则,就是麻木不仁。当然,他也休想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就会自绝于社会和群体,真得变得不是人。
所以中国人要讲人情,而且要讲回报。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我投之以桃,你报之以李。如此往返相报,则情感更深、友谊更绵长、关系更密切,群体也就更巩固。
真正的人情关系是必须交心的。爱的一方固然要将心比心,被爱的一方也要以心换心,这样才能心心相印,彼此也才放心。放心当然不错,问题是放在哪里?当然只能放在关怀者的怀里。
  闲话的好处,是轻松、随意,说的人不累,听的人不烦。
中国人爱说闲话。全国各地,都有关于闲话的种种说法。比如北京就叫“侃山”,上海叫“吹牛”,东北叫“拉呱”,西北叫“谝传”,新疆叫“宜荒”,闽南叫“化仙”,成都叫“摆龙门阵”。这些说法都很形象,也有意思。
闲话的范围很广、内容很多,而且也没有什么一定之规。“正话”不能乱讲,“反话”更说不得,这样算下来,大约只有闲话可以随便说,或说得比较随便。
所以,一个人,无论他如何伪装,除非谁也不认识他,或者谁也不把他放在眼里,否则,就难免会被人说闲话,即便他再会做人、再小心翼翼,也在劫难逃:“这家伙,八面玲珑,从来不得罪人,真是油壶里的鸡蛋,又圆又滑。”这不也是闲话吗?
一语概之,《闲话中国人》一书宛如一壶馨香扑鼻的碧螺春,细细品来,回味无穷,爱好传统文化的朋友不可不读。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但至少间接地告诉我们一些事情的本质,有些问题根不用去想,明白人的惯性思维,不要去做无谓的牺牲,便多一层理解,多点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