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导师”泰勒•本-沙哈尔博士的著作《幸福的方法》,一经省委汪洋书记的推荐,迅速风靡全国,我满怀兴趣的在暑假中阅读了《幸福的方法》一书,阅读后,我收获了许多,结合我这次暑假在新疆,对当地的风土人情的了解,比较他们与我们对幸福的理解,我对“幸福”这一含义又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本书是2006年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积极心理学课程,作者泰勒•本-沙哈尔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导师。积极心理学被称为“帮助人类发挥潜能的科学”,于1998年由时任美国心理协会会长的马丁塞里格曼创建,致力于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幸福的方法》2009年5月在中国出版,当月就重印。
幸福可以通过练习获得,注重实践、生活、反思和体验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作者认为幸福是一个长期追求、永不间断的过程,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牺牲眼前幸福追求未来目标的忙碌奔波型,不相信生活有意义的虚无主义,这是与幸福相对立的三种人生态度。幸福的人生态度是为了有意义的目标奋斗,既享受当下又为了更加满意的未来,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
幸福是成长,是一种习惯,幸福就在你身边。本书将获得幸福的方法与幸福的科学研究成果结合,全篇娓娓道来,享受之余让您不知不觉开始品味生活,反思自我,实现幸福。
全书共分三个篇章,第一篇《幸福是什么》,和大家一起探讨幸福,解释幸福。第二篇《实现幸福》,告诉大家要快乐学习,因为教育给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最好机会;要开心工作,学会享受劳动的喜悦,寻找我们的使命;要拥有幸福的婚姻。第三篇《幸福的冥想》,提出幸福有七大冥想,在幸福的第二冥想《幸福强心剂》中有这样一段话: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天天都做有意义又快乐的事。而在现实世界里,对大多数的人来说,那是不可能的。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用美好的时刻与经历,去填满自己生命里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可以从自身的一个经历开始,然后逐渐扩大。
本书我对第一章的理解和感触最为深刻,因为“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我们从懂事开始就一直在考虑的问题。小的时候,幸福也许就是同玩伴们痛痛快快的奔跑在草地上,互相追逐嬉戏,也许就是得到父母给买的各种喜欢的零食;到了上学后,幸福就变成了考到考成绩得到父母的表扬,得到老师或者同学们的赞扬和钦佩。而现在,我觉得为自己找到一个奋斗的方向,从而使自己拼搏的度过每一天,就是一种幸福。
其实幸福也不只只局限于一件事情,幸福也不止一种,大的幸福,小的幸福,都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感知。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甚至不同的常和,幸福都有可能不同。也许在现在这个物质时代里面,许多人认为拥有巨大的财富就是幸福,身居高官拥有万人之上的权利就是幸福。对于病人来说身体健康就是幸福,对于饥饿的人来说吃饱了就是幸福。那么我们说有什么可以概括幸福的意义,按照作者的话来说“人类最美丽的命运,最美妙的运气,就是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同时获得报酬”,也就是说,在完成了自己认为是自己的使命,或者达到了自己订下的目标,那么这份获得的成就感就是幸福。
反之,如果我们想方设法,但是最终却失败了,那么我们就是不幸福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一直认为保持一种积极地人生态度也会是一种幸福。人生经常被积极情绪推动着,比如欢乐和爱,但是有时候却也被愤怒,内疚这些负面情绪所控制。要保持快乐时常态,而痛苦,悲伤这些只应该是生活的小插曲,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就应该明白:无论遇到怎么的悲伤或者考研还是波折痛苦,我们首先应该为自己本身或者而感到由衷的快了,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应该考虑去实现自己从内心感到有意义,而不是为了满足某种虚荣心,或者迎合他人的期望的目标,让自己充满“使命感”,这就是幸福。
早就听有些人说“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么我们说幸福是不是一种习惯呢?当然是的。首先我们要具有积极地人生态度,从练习表达感激开始,经常想想一些值得我们感激的事情,它们给你带来了哪些改变,试着去感受你爱和爱你的人,去寻找真正想做的事情,建立学习计划,体验为目标奋斗的那种幸福的感觉。
尽管在我的生命中大部分时间实在追求着自己的目标,但是更多的时候我却觉得我和庄子的想法特别相似,应该说是我比较敬仰庄子,欣赏他的思想吧,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虽然庄子极力主张“无为”,极力否定事实,这也是大部分人索反对的一种思想,但是庄子主张的心中的“无为”确实为我非常赏识的一种欣赏,放弃心中的争斗,现代人许多时候不幸福是因为他们总是将自己与身边的人相比较,比较财产,地位等等,在这种心中的争斗之下,不免会落得身心俱疲,甚至丧失自信的后果。那么我们如何避免这种无谓的“斗争”呢,庄子曰: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虽然这段经典在现在有很多不适用的地方。比如说,正像作者所说的如果我们不再害怕失败,那么负面的结果就是,成功也不再那么重要了,但是他这种追求“超我”的境界确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通过这个月与新疆少数民族朋友的接触,我发现幸福的概念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确实具有很大的差异。当我们在喧嚣的大都市每天奔波忙碌只为追求挣更多的钱,谋个更高的职位。而他们则在蔚蓝的天空下,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悠闲的放牧。许多人会说这种生活是原始的生活,确实如此,但是试问每天奔波于都市之中的我们,说我们幸福吗,大概很少人会说自己幸福吧,但是当我们问起他们,说你们喜欢这种生活吗,令我感到惊奇的是,大部分少数民族同胞都对自己的生活比较满足,说他们已经很幸福了。试想一下,在新疆,以哈萨克族为代表的很多少数民族还过着游牧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根本没有我们现在每天都要接触的这些高科技,甚至连电都很少使用,但是他们为什么会幸福呢?原因在于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并且愿意为自己的生活而奋斗。也就是说目标不同。而我们生活在现代文明中,却时常抱怨自己的处境,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就是作者所说的目标的正确角色,书中讲述了一个波西格与一群老僧人爬喜马拉雅山的故事。这个故事用来说明如果一味的急于达到目标反而会欲速则不达。“目标的作用,是为了帮助解放自我,这样我们才能去享受眼前的一切。如果我们只是盲目地踏上了任何旅程,那过程本身肯定不会有什么乐趣,如果我们不知道方向,甚至自己要去哪里也不知道的话,啊人生中的每一个分岔路,就会变得非常的矛盾”这句话恰恰解释了我们常常觉得不幸福的原因。
在无尽的思考中不知不觉的我合上了这本书,心情似乎豁然开朗,我明白我会继续努力与奋斗。幸福是一种心境,一种感觉,一种体悟。它与富贵、权利、地位不一定成正比。真正的幸福与金钱无关,与住别墅开名车穿裘皮无关,与高官厚禄无关,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安恬,精神的充实,和谐的情感,平静的生活。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游逛,幸福是向山顶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只要我执着地努力去奋斗,幸福就会在我左右。
本书是2006年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积极心理学课程,作者泰勒•本-沙哈尔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导师。积极心理学被称为“帮助人类发挥潜能的科学”,于1998年由时任美国心理协会会长的马丁塞里格曼创建,致力于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幸福的方法》2009年5月在中国出版,当月就重印。
幸福可以通过练习获得,注重实践、生活、反思和体验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作者认为幸福是一个长期追求、永不间断的过程,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牺牲眼前幸福追求未来目标的忙碌奔波型,不相信生活有意义的虚无主义,这是与幸福相对立的三种人生态度。幸福的人生态度是为了有意义的目标奋斗,既享受当下又为了更加满意的未来,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
幸福是成长,是一种习惯,幸福就在你身边。本书将获得幸福的方法与幸福的科学研究成果结合,全篇娓娓道来,享受之余让您不知不觉开始品味生活,反思自我,实现幸福。
全书共分三个篇章,第一篇《幸福是什么》,和大家一起探讨幸福,解释幸福。第二篇《实现幸福》,告诉大家要快乐学习,因为教育给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最好机会;要开心工作,学会享受劳动的喜悦,寻找我们的使命;要拥有幸福的婚姻。第三篇《幸福的冥想》,提出幸福有七大冥想,在幸福的第二冥想《幸福强心剂》中有这样一段话: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天天都做有意义又快乐的事。而在现实世界里,对大多数的人来说,那是不可能的。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用美好的时刻与经历,去填满自己生命里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可以从自身的一个经历开始,然后逐渐扩大。
本书我对第一章的理解和感触最为深刻,因为“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我们从懂事开始就一直在考虑的问题。小的时候,幸福也许就是同玩伴们痛痛快快的奔跑在草地上,互相追逐嬉戏,也许就是得到父母给买的各种喜欢的零食;到了上学后,幸福就变成了考到考成绩得到父母的表扬,得到老师或者同学们的赞扬和钦佩。而现在,我觉得为自己找到一个奋斗的方向,从而使自己拼搏的度过每一天,就是一种幸福。
其实幸福也不只只局限于一件事情,幸福也不止一种,大的幸福,小的幸福,都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感知。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甚至不同的常和,幸福都有可能不同。也许在现在这个物质时代里面,许多人认为拥有巨大的财富就是幸福,身居高官拥有万人之上的权利就是幸福。对于病人来说身体健康就是幸福,对于饥饿的人来说吃饱了就是幸福。那么我们说有什么可以概括幸福的意义,按照作者的话来说“人类最美丽的命运,最美妙的运气,就是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同时获得报酬”,也就是说,在完成了自己认为是自己的使命,或者达到了自己订下的目标,那么这份获得的成就感就是幸福。
反之,如果我们想方设法,但是最终却失败了,那么我们就是不幸福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一直认为保持一种积极地人生态度也会是一种幸福。人生经常被积极情绪推动着,比如欢乐和爱,但是有时候却也被愤怒,内疚这些负面情绪所控制。要保持快乐时常态,而痛苦,悲伤这些只应该是生活的小插曲,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就应该明白:无论遇到怎么的悲伤或者考研还是波折痛苦,我们首先应该为自己本身或者而感到由衷的快了,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应该考虑去实现自己从内心感到有意义,而不是为了满足某种虚荣心,或者迎合他人的期望的目标,让自己充满“使命感”,这就是幸福。
早就听有些人说“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么我们说幸福是不是一种习惯呢?当然是的。首先我们要具有积极地人生态度,从练习表达感激开始,经常想想一些值得我们感激的事情,它们给你带来了哪些改变,试着去感受你爱和爱你的人,去寻找真正想做的事情,建立学习计划,体验为目标奋斗的那种幸福的感觉。
尽管在我的生命中大部分时间实在追求着自己的目标,但是更多的时候我却觉得我和庄子的想法特别相似,应该说是我比较敬仰庄子,欣赏他的思想吧,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虽然庄子极力主张“无为”,极力否定事实,这也是大部分人索反对的一种思想,但是庄子主张的心中的“无为”确实为我非常赏识的一种欣赏,放弃心中的争斗,现代人许多时候不幸福是因为他们总是将自己与身边的人相比较,比较财产,地位等等,在这种心中的争斗之下,不免会落得身心俱疲,甚至丧失自信的后果。那么我们如何避免这种无谓的“斗争”呢,庄子曰: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虽然这段经典在现在有很多不适用的地方。比如说,正像作者所说的如果我们不再害怕失败,那么负面的结果就是,成功也不再那么重要了,但是他这种追求“超我”的境界确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通过这个月与新疆少数民族朋友的接触,我发现幸福的概念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确实具有很大的差异。当我们在喧嚣的大都市每天奔波忙碌只为追求挣更多的钱,谋个更高的职位。而他们则在蔚蓝的天空下,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悠闲的放牧。许多人会说这种生活是原始的生活,确实如此,但是试问每天奔波于都市之中的我们,说我们幸福吗,大概很少人会说自己幸福吧,但是当我们问起他们,说你们喜欢这种生活吗,令我感到惊奇的是,大部分少数民族同胞都对自己的生活比较满足,说他们已经很幸福了。试想一下,在新疆,以哈萨克族为代表的很多少数民族还过着游牧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根本没有我们现在每天都要接触的这些高科技,甚至连电都很少使用,但是他们为什么会幸福呢?原因在于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并且愿意为自己的生活而奋斗。也就是说目标不同。而我们生活在现代文明中,却时常抱怨自己的处境,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就是作者所说的目标的正确角色,书中讲述了一个波西格与一群老僧人爬喜马拉雅山的故事。这个故事用来说明如果一味的急于达到目标反而会欲速则不达。“目标的作用,是为了帮助解放自我,这样我们才能去享受眼前的一切。如果我们只是盲目地踏上了任何旅程,那过程本身肯定不会有什么乐趣,如果我们不知道方向,甚至自己要去哪里也不知道的话,啊人生中的每一个分岔路,就会变得非常的矛盾”这句话恰恰解释了我们常常觉得不幸福的原因。
在无尽的思考中不知不觉的我合上了这本书,心情似乎豁然开朗,我明白我会继续努力与奋斗。幸福是一种心境,一种感觉,一种体悟。它与富贵、权利、地位不一定成正比。真正的幸福与金钱无关,与住别墅开名车穿裘皮无关,与高官厚禄无关,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安恬,精神的充实,和谐的情感,平静的生活。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游逛,幸福是向山顶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只要我执着地努力去奋斗,幸福就会在我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