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身边的幸福
——有梦的地方,地狱也是天堂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只有每个人都寻找到了幸福,社会才可以真正地和谐。本篇体会重点关注如何寻找幸福并结合本人实际分析。
书中泰勒•本-沙博士主要提出了两个大问题:幸福是什么和如何寻找幸福。博士在书中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其他一些的例子来论述这两个问题。
一、什么是幸福:
1、 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获得幸福;追求幸福让众生殊途同归。——安妮•佛兰克
随着越发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今社会差不多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抑郁症患者。抑郁症正像流感一样传播着。科技进步使工作失去了边界,是抑郁流行的另一个原因,各种通讯手段,如手机、电子邮件、QQ等随时随地可以找到你,并把你和工作联系起来。另外,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美国管理大师比德•德鲁克说,21世纪的工作是一种智力工作,人们甚至不知道工作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从业者对自己工作的掌控水平在下降,但老板对绩效的要求却在提高。于是,太多的人感到身心耗竭。社会和个人的准备不足还表现在人们对收入差距拉大的焦虑,对法制不健全的焦虑,对公共安全和社会变迁的焦虑。抑郁症在我国的发病率已高达3%-5% 他们完全不能在任何事物中得到快乐,他们不能理解、相信或想到任何能使他们舒心的事物他们艰难地挨过一天又一天,缺乏精力和能量,不能振奋起来,哪怕是最小的事情也要花费巨大的努力,他们在痛苦中发呆他们想象自己罪孽深重,不断地起诉自己,不断地贬低自己他们甚至自己给自己判死刑,情况非常紧急。
以上所述的人基本上都有一种空虚感,并想用生活或者工作中的胜利来填补这份空虚,而且在努力获得胜利的过程中又认定要成功必须以经历痛苦为代价,导致心中的空虚不断扩大,内心迷惘、恐惧,进而加重此空虚感,陷入这个恶性循环的圈子中。
2、 人生的“至高财富”,所有目标的终点站——幸福。
对于“是否幸福”这个问题,我们一旦达到,对幸福的追求就结束了;而事实上,追求幸福的终点永不存在。对于幸福,我本人是这样看的:幸福是指人们在感受外部事物带给内心的愉悦、安详、平和、满足的心理状态。幸福并不复杂。肚子饿时,有饭吃是幸福;口渴时,水是幸福;天寒时,衣是幸福;穷困潦倒时,钱是幸福;累时,闲是幸福;困时,眠是幸福。爱时,牵挂是幸福,离时,回忆是幸福。幸福,由心不由境。
曾经我试过在我考试获得学校第一名后开始感觉很开心,觉得自己终于找到幸福了。可是在父母和老师们的期待下,我必须继续努力,比以前更加努力,辛苦地学习,他们都期望着我能够拿下镇区的第一名,然后是县的,最后竟然让我超越以往的师兄师姐考上什么大学什么大学。我发现,此时的我很无助、很无力,在如此重压下我成绩开始退步,以往的所谓的幸福感已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空虚寂寞与恐惧。
曾经我一直在想,幸福就是建立在富有的基础上的,住洋房,抽洋烟,喝洋酒,养洋狗,开兰博基尼,用爱疯;也曾想过获得成功以后的喜悦感、愉快就是幸福。现在在我看来,幸福是一种心境,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既享受当下所拥有的,又会努力地享受向上奋斗过程的一种心境。
二、如何寻找幸福:
1、辛苦奋斗是寻找幸福的必由之路吗?
相信很多人都抱着这样的一个心态: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付出代价,而且不一定能够得到回报;都认定要成功就必须以经历痛苦为代价,“无痛无获”(No pains, no gains.)其实不然,追求幸福时的痛苦并不是生活的常态。
3、 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幸福?
现在的社会更多的会关注和奖励成功的人,而且关注的是那个人成功了的事实,而不是其获得成功的何等艰辛的过程。而那些曾经为自己理想努力奋斗的、最终失败的人就理所当然地被历史的河流、被社会的现状给忽略了。所以在现在如此忙碌奔波的社会想有自己的一席立足之地,每个人都潜意识地去艰苦地、痛苦地奋斗,最终弄得自己身心疲惫。其实他们都没有真正理解幸福的含义和幸福的那种心态。既然幸福是最终的目的,追求幸福的原因就是我们要活得更好,更快乐,最终社会才能更和谐。
4、 几种不同的追求幸福的方式:
① 享乐主义型: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也埋下未来的病痛。“及时行乐,逃避痛苦”是他们的格言。没有目的,没有挑战,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什么都不用做,其实他们正处于被自己误认为是天堂的地狱。在我高考录取结果公布过后,我就经历了这样的一个阶段。那时我心里想既然最困难的高考过了,肯定要享受一下游戏带来的快乐。所以那时每天6、7个小时地对着电脑屏幕,对着游戏机,对游戏以外的东西毫不感兴趣。养成了极其不好的习惯,不关心政治,更不要说关心学习了。开始我也觉得自己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可是后来发现自己在浪费时间,什么东西都没学到,越发地感到空虚。
② 忙碌奔波型:他们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就像广大高三学子为了高考在奋斗一样,有些同学为了在每次模拟考试中取得进步,不停地学习,完全牺牲了全部课余时间,最终导致心理承受过大压力,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最后连自己想要的幸福都没有得到。曾经我也尝试过了这种生活的感受,一味只顾着学习,有空余时间埋头于学习中,但成绩一直停滞不前,什么兴趣、激情都被消磨掉了。幸好后来发现得及时,及时调整好自我心态,劳逸结合,才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节奏,最后无悔于自己的高考。
③ 虚无主义型:他们对生命或者社会已经失去了希望和欲望,一切听天由命,不去努力,得过且过,沉迷过去,主动忽视现在与未来,被过去的阴影缠绕,对眼前一切困难吞声忍气,不努力去改变。
在书中博士对以上三种类型的人进行了如下分析:他们都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错误地坚持自己对幸福的偏见。“忙碌奔波型”信奉的是“到达谬论”——即认为只有在达成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后,才可以得到幸福。“享乐主义型”的问题在于“快感至上”——认为只要不断地享受短暂的快乐,就算没有未来的目标,也可以得到幸福。至于“虚无主义型”本身就是一种谬论,对现实状况的完全误读——认为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无法得到幸福,这种人是最可怜的,因为他们连前两种谬论中有限的快乐都感受不到。
④ 幸福型:享受当下所从事的事,并通过自己努力前行,他们可以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就像当我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我们可以在享受的过程中取得成功。博士认为,这类型的人更多的是在想我们怎样才能幸福,而不是专注于何时才能幸福。只有在我们喜欢上了现在所做的事情,享受在其中,我们才会感到开心,并且在开心的状态下达到自己的目的,幸福就自然而然会来敲门了。在高考的时候,我试着学会去喜欢学习,并培养着自己每做对一道题都要有一定的成就感,并且把这种感觉一直保持下去,学习的动力就来了。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中朝着我的目标奋斗,我想那时的我就应该是幸福型的人了。
5、 我们要怎样追求幸福呢?
① 学会表达感激,学会感恩;在感恩中感受别人为你付出的东西,想想自己都获得了什么,再想想别人没有的你却有了,幸福的感觉就来了
② 养成良好的习惯,设定适当的目标;只有确立良好的习惯,并循序渐进地为自己订立的目标奋斗,不断在此过程中享受自己所获得的值得高兴的东西。
三十多年前,我父亲还是一个刚上初中的学生,每天早上都要从他住的镇区走路到十公里外的另外一个镇区上初中,期间我祖父每天背着一捆柴跟在我父亲后面,那捆木柴是我爸每天的学费。就这样,他们父子俩走了4年,我父亲也考上了大学,后来一直在自己梦想的鞭挞下享受着自己的奋斗。而现在,他是一名中学特级教师。是的,在我看来,有梦的地方,地狱也是天堂。
“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把自身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之时。”在我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的时候,不要忘记享受过程,虽然结果很重要,但是过程的重要程度不比结果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快乐地学习,幸福地生活!有梦的地方,地狱也是天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