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2寒假读书报告】——2011级本科生
发布时间:2012-03-08
访问量:
84

 <巴黎圣母院>的翩翩浮想

 这个寒假我读了<巴黎圣母院>,这本书真的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从我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就爱不释手,如饥似渴的读下去,那情节紧紧相扣,扣我心弦,真的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读完后我不禁惊叹<巴黎圣母院>不愧是世界文学库中的宝典,雨果不愧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之父。

高中时我就学过这本著作的一小部分,早已知道它是雨果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但迟迟没认真读过.这个寒假我认真地把它看了一遍,但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咀嚼的书,经典真的是经典!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现代真的让我找不到这样一本不仅反映历史,更是世间最深沉的灵魂,最深层的爱~~~~当然我国的文豪鲁迅先生也有呐喊,q正传,野草等等,,,,,,,,,,,,也反映了时代的悲剧,下层人民的痛苦,但我更喜欢雨果的著作.常话说是英雄造就时代,而我却说是时代造就英雄!更是时代造就经典!

<巴黎圣母院>明显的了对比渲染的手法描写了个发生在15世纪的法国故事:女主角爱斯梅拉达貌若天仙,能歌善舞,使得所有的人都被她吸引,她在广场欢快地跳舞,与此同时,平时被人臭骂的加西摩多成为了愚人王而被大家簇拥着,后来他被抚养他长大的克洛罗指使去抢爱斯梅拉达,伤害了她,然而在加西因此惨遭鞭打时,她却不计前嫌给他送水,也正因为她善良美好的心灵,加西在心中深深地刻上了她的美。当她被诬陷而处死时。很“爱”她的克洛德不仅没救她,反而更加陷害她,而她深爱的英俊少将弗比斯更是眼睁睁地看她被处以绞刑,还与未婚妻调戏,只有加西不顾一切救她,可仍逃不出那个毒坑,在她被处死后,加西只好相随,在墓地里与她拥抱最后成为两具骨架

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碣心肠,在没遇见爱斯梅达拉时,作为一个神甫,他可以远离女人,可以轻易地用贞洁,教义,科学,修道院的禁欲制度压制肉体对女人的冲动。那是因为他还没遇到令自己心动,可以深爱的女人!就像所有的和尚一样我不爱女人,不爱荤,其实哪有那么简单。心肠好的人还可以克制,但一旦心有点邪念就不得了了。就像克洛德一样,当他看到爱斯梅拉达跳舞时,就仿佛坠入撒旦的罗网,惊异,沉醉,迷惑,最后迷失自我,完完全全爱上了一个不应该爱的人,又鉴于自己是神甫,所以只能偷偷摸摸,命令丑陋无比的加多莫西强捉爱斯梅拉达,欲想据为己有,把自己那些圣神的不近女色的教义抛到九霄之外,真是个讽刺!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爱就只能是畸形的爱!这是一个讽刺,神甫爱上了一个女人,不问上帝苍天,世俗已不允许,于是邪念产生了,悲剧产生了。

书中的女主角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是天使的化身,她美丽善良,怀着一颗纯洁,怜悯的心!她以妻子的身份救出格兰古瓦,在加西当众受刑,乞求喝水的时候,她又不计前嫌送水给他,滋润了他破裂的嘴唇,更滋润了他冷漠的心,加西留下的这一滴眼泪没感动现场麻木的群众,却深深地感动了我。盲目的爱与此同时爱斯梅拉达也是麻木愚蠢的,因为爱蒙蔽了她的眼睛!她没能看见弗比斯只是爱她美丽的外貌和肉体,不是真心爱她的。当她在刑场看到楼阁上和未婚妻亲密的弗比斯时,她是兴奋高兴!此身已濒临死亡却为爱人没死而兴奋,却完全没认识到弗比斯正和别的女人亲密,她爱的那个人一点都不爱她,看到此时我替她悲哀!更令我伤心的是,与母亲相认后躲在屋角的她本可以逃避士兵的追逐,却因看见弗比斯而狂叫,暴露了自己,害死了替她掩蔽的母亲。爱情啊,真的可以让一个少女失去理智,变得愚蠢麻木!我不禁流下了泪!尽管如此我仍不能不佩服她对自己的爱的忠贞,在残暴面前仍不屈服!所以有了这个悲剧。

卡西莫多,奇丑无比的敲钟人。相信读完<巴黎圣母院>的读者都无法忘记他的丑,四边形的鼻子,马蹄形的嘴,红眉毛下小小的左眼和完全被一个大肉瘤遮住的右眼,参差不齐的牙齿以及分叉的下巴,再加上惊讶悲哀的表情,我也不禁惊叹雨果是怎样想象出这样的臭脸。在他的身上最能体现雨果鲜明的对比写法,他奇丑无比,心灵却很美好.他懂得感恩,对于自己的养父克洛德他言听是从,对于送水给他的爱斯梅拉达,他更是爱护有加。更是爱上了他不能爱的人。然而在真爱面前,他选择了与养父恩断义绝,他杀了养父,因为养父“杀她。他所爱的一切都不存在了,于是他也没了生存的理由,于是有了两架相拥的骨架。完结了这个悲剧。

母爱深沉

这世界上除了爱情不朽外,还能触动人心的莫过于深层的母爱了。巴格特恨埃及姑娘,因为埃及姑娘偷走了她的女儿,殊不知正是埃及姑娘救了她的女儿!盲目的恨让她对爱斯梅拉达恨之入骨,然而爱斯梅拉达正是她苦苦相寻的女儿,一开始我就已经猜到这个悲剧了。只是没想到的是巴格特做了隐修女,还日日夜夜为她失踪的女儿祈祷,最后还为了保护她而被打死。这又增添了几丝悲剧!

绝世的丑人爱上了貌若天仙的少女,这本来就是个悲剧了。巴黎圣母院真真切切的向我们阐释了美与丑,崇高与邪恶的对照!相信没有那一本著作还能阐释的如此淋漓尽致了。

还有一点也值得提提,巴黎流浪人员为救出爱斯梅拉达而纷纷献身,攻打圣母院!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高中学历史时学到的法国的七月革命,他们同样激烈,慷慨,英勇无畏!讽刺的预言了人民将起来摧毁巴士底狱,暗示了1789年大革命的爆发。这正是小说取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人性的思考

看完一本书往往要有人性的思考,在我看来人性的层层面面是复杂的却又是简单的,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丑,也没有绝对的美,权威更不能代表所有事物的正确性,更不用说代表正义感了。所以我们可以挑战权威!我很喜欢书中的那句话:“美就是完整,美就是全能,美就是唯一有生命力的东西。相信人们绝不是钟情于爱斯梅达拉的美,人们可以想象,但感受不了。看了这本书的人应该都是钟情于加西摩多的美,他的美令人感动,感受!尽管他奇丑无比,但那又怎么样,至少他的丑不会伤害一位美丽的姑娘,至少他的丑不会代表他心灵污秽恶毒,至少他的丑不会给社会带来灾难,反而世俗人一个警钟:外表的权威不代表内心的正义。事情往往相反,越是有权威的人,越容易运用手中的权力谋一己之利,贪婪往往因此而产生,危害社会!每个人都很容易受别人的外表,地位,金钱,权力等等一切可以变成尘灰,浮云的东西所疑惑!就像书中的克洛德克,他收养加西摩多,爱怜自己的弟弟,学识渊博,还是副主教。刚开始看到这些我以为他是好人,随着故事 的发展,才知道他的内心与外表的一切东西完全成反比,为了自己的“爱”而不择手段的伤害别人,这是一种自私!

自私的人

无可避免每个人都有自私心,只是每个人的自私程度不一样!书中的克洛德克是无比的自私,弗比斯是自私的,这每个人都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来。但爱斯梅达拉也是自私的,她不顾母亲的 感受,急于救她的心,只因看见那个负心人弗比斯,而抛弃母亲对她的爱,完全忘记自己正处于死神的边界而大叫弗比斯……。爱斯梅拉达的母亲巴格特也是自私的,在没有找到证据证明是埃及 姑娘偷走她的女儿时却无缘无故地恨上了所有的埃及的姑娘,即使是埃及姑娘偷走了她的女儿,她也不应该恨,咒骂所有的埃及姑娘,又不是所有的埃及的姑娘都是坏的,俗话说:爱乌及鸟。难道恨一个人也要恨上这个民族吗?在现代的世界看来,这叫做民族歧视。其实这种现象在现代也是有的,就例如美国的黑人歧视,希特勒要杀光所有的犹太人……。这叫做恨的放大!当一个人把爱放大,还是把恨放大,都会使自己活得很辛苦。

对雨果的一丝半解

雨果是位自然的作家,他的作品就;例如巴黎圣母院,就将人间百态真实地展现在我们读者的面前,他的人物塑造并不拘泥于只为一小部分人所遵循的某个特定地区习俗,也不拘泥于一小部分人所从事的特定研究或职业,更不追随短暂的随流或暂时的思想观点,他笔下的人物一言一行都是那么的刻真,而不像其他作家的做作品,描写的人物往往是一个个体,而雨果笔下的人物通常代表着一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