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精神之我见
武钰舜
200830561164
作为一个在华工校园学习生活了4年、即将走向社会的华工学子来说,华工精神可以说体现在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自己的言谈举止,思维模式也都有着浓厚的华工烙印,是华工60年的历史沉淀、谨求实的学术精神塑造了现在的我。
许多时候校训常以校风为表现形式。1961年校第五次党员大会首提树立“力争上游,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好学深思;民主团结,严肃活泼;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校风。 “文革”到1982年前后,以延安抗大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作为我校既定校风.1987年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该校的学风和校风应该是“团结、勤奋、求实、创新”。2006年启用的新校训“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源自《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即学问、思辨、行动。可以看出校训的变化和确定反映了华工人求真务实,严谨求实的精神并加以升华沉淀。
求真务实的华工精神体现在校园建设的各个方面:
第一,注重营造创新学术环境。随着新校区的建设,面对变化了的新形势,华工精神要保持活力,就应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的功能在扩大,办学理念在更新,教学活动在丰富,教学手段在拓展,教育方式也在转变。同时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校园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也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冲突、整合与交融。如今的大学校园早已不是象牙之塔,也从来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但大学校园的世界与外部世界相比确实保留着更多的单纯,青春灵动之气和对精神的诉求。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情感表达和信仰追求,从总体上看,与外界仍有较大的差异。大学是思想最活跃、最富创造力的学术殿堂。大学既是容纳思考,思想解放的地方,也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创设、创新开放的文化氛围至关重要。一辈又一辈的华工人把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等新观念融入大学精神,努力建设浓厚的创新的学术环境,为了对华工学生进行科技发展史教育,培育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第二,注重创造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大学精神的孕育、提炼、完善和形成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进行的。大学文化建设既凸现在显性层面的硬件建设上,更融于隐性层面的软件建设中,每一项硬件建设都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华工建设者以优美的环境营造怡人的氛围。校园环境的建设我们以五山校区得天独厚的地貌条件和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大学城先进现代化风格的景观设计为前提条件和创作背景,以丰富校园文化为基础,以环境育人为目的。一片绿地的种植,一处花园的设计,一条道路的规划,一道文化景观的构思都与华工求真务实的精神紧密结合。或许并不过分华丽,但设计合理,规划整齐,校园秩序井井有条。月下宁静怡人的西湖美景,开阔大气的励吾楼广场等等,华园环境的每一处设计构思,都蕴含着一定的精神追求,是学校形象和精神的最直观、最实在、最具体的体现,对华工师生员工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积极营造和培育人文环境。华工精神,不仅需要自然环境孕育,历史传统的熏陶,还需要人文环境的浸润和培植。尽管华工是以理工科见长的大学但是华工并没有疏忽对人文环境的建设,具有良好的校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术氛围、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共同的价值取向。我们通过组织人文知识讲座,举办文化书画展,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及各种社团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等活动,以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师生的思想境界。通过人文环境的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已内化为坚实的校园精神,使全体师生切实感到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身心愉悦,精神充实,有成就感。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成长的快乐,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校园生活处处得以体现的华工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工人,激励着华工学子们奋斗拼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个人要一直铭记的精神动力。相信在华工精神的不断指引下,华工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各类人才,为祖国教育事业做出更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