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华工精神之我见】梁金海(2010本科生党支部)
发布时间:2012-04-25
访问量:
88
 

华工精神之我见

                                  英语3  杜志婷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 “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华南理工大学自建校以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把建设祖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办学的根本宗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学校党委坚持“越是改革开放,越是要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并根据自身的办学优势和所处的环境,提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高级科技和管理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93年、1998年学校连续两次获得“全国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的荣誉。华南理工大学早在1960年就被列入国家重点大学,1995年在全国较早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1999年被评为我国首批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2001年纳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行列。60年来,我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心系祖国,乐于奉献的栋梁之才。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到处可见华工毕业生的奋斗足迹,据统计,珠江三角洲地区厂长、经历和主要技术骨干70%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华工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和“南方工科大学的一面旗帜”。

    华南理工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培养精英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追求学术水平的历史。建校初期,一批优秀知识分子聚集华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术群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学术有严格的要求和热切的追求,视学术为生命,热爱华工,积极投身于华工的建设和发展。从建校到现在,几代华工人用心血和汗水,用艰苦的劳动和创造,辛勤地耕耘在科学殿堂里,坚持不懈的攀登科学高峰。受岭南文化的熏陶和学氛围的影响,华工人甚少夸夸其谈,而更多的表现出务实的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他们往往以科学理智的态度来分析问题,以务实的精神来思考问题。这种求真务实严谨的学风代代相传,成为贯穿华工学术传统的主线。

    华南理工大学地处祖国的岭南大门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地域上属于岭南文化的范畴。岭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一种亚文化,具有开放、兼容、重商、受用、多元、忤逆、远儒等特性,这些区域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华工精神”,“华工精神”具有突出的开放兼容、博采众长的传统和个性特性。

    首先,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一批不同学科、不同背景、不同流派的知名专家、学者和教授聚集华工,是学校学术思想异常活跃,也使得学校能集多校之精华、融多校之校风,相互吸收,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进而融为一体。在这种大熔炉的校园气氛中,不允许有封闭和排斥异己的现象存在,有利于形成“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其次,孙中山先生为中山大学确立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遗训如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一代代学子不懈地奋斗和努力,促使华工学子在科研和学术层面上,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博采众长,广泛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和文化精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造就了一批批知名的专家、学者和教授。

    再次,近代以来,自康梁变法、辛亥革命到今天的改革开放,广东和岭南地区一直是我国放眼看世界的桥头堡和东西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华南理工大学地处祖国的南大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和海外有着广泛的联系。学校的学科与专业设置带有明显的岭南特征,建校初期就开设了适应华南地区建设需要的橡胶、制糖、亚热带建筑等学科专业,学校的校风和传统也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受岭南文化开放、兼容风格的长期熏陶,华工人带有明显的强烈的放眼世界的眼光和包容天下的广阔胸怀,校园文化更多得富有时代精神和全球眼光。

    历史的积淀,在华工这片土地上孕育了源远流长、凝重深厚“华工精神”。校园内中山先生的校训石、参天古树、红墙绿瓦、校门牌坊,以及华工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无不昭示和表明了华工植根沃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并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尤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