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青年学者学术论坛”暨华南理工大学“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论坛”旨在面向全球邀请拥有不同学术背景的青年才俊,围绕国际科学前沿、热点研究领域以及行业产业的技术问题等展开探讨和交流。通过这个平台,互相启迪、开拓视野,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一、论坛时间
2016年12月29日-30日
二、地点
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18号楼2楼报告厅
三、论坛议程
日期 | 时间 | 事项或议程 | |
12月29日(周四)下午 | 14:30-14:40 开幕式 主持人:刘正猷 | 学院领导致欢迎词 | |
学术报告 主持人:李志远 | 14:40-15:40 | 题目:微纳光学与半导体光电器件 报告人:陈沁 博士(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
15:40-16:30 | 题目:Advanced Functional Fibers and Textiles(先进功能纤维和织物) 报告人:陶光明 博士 (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光学与光电子学院高级研究员) | ||
16:30-16:40 | 茶歇 | ||
主持人:刘正猷 | 16:40-17:30 | 题目:Top-down Contributions to Speech Intelligibility in Complex Listening Environments (言语理解中的认知过程) 报告人:沈翌 博士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言语与听觉科学系) | |
12月30日(周五)下午 | 学术报告 主持人:李志远 | 14:40-15:30 | 题目:Twisted Light Enabled Terabit-Scale Optical Communications(太比特涡旋光通信) 报告人:岳洋 博士 (美国Juniper Networks公司) |
15:30-16:20 | 题目:Ultra-fast meets ultra-small: Femtosecond laser induce electron emission from nanostructure(超快遇见超小:飞秒激光诱导纳米结构的电子发射) 报告人:朱映彬 博士 (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博士后) | ||
16:20-16:30 | 茶歇 | ||
主持人:刘正猷 | 16:30-17:20 | 题目:Shaken to be topological(震动出来的拓扑) 报告人:郎利君 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 |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
2016年12月22日
附:
1. 微纳光学与半导体光电器件(陈沁博士)
内容摘要:
半导体光电器件是信息光学技术发展的关键,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等应用需求的不断提升,如何获得宽带、高速、低功耗和高集成度的半导体光电器件是基础与应用研究的重点。本报告针对微纳光学技术及其在新型硅基半导体光电器件中的应用展开,聚焦本人在片上光学成像传感和紧凑型硅基光电器件两个方面的工作,展示微纳光学在光谱工程、光场调控和光波路由等方面的能力,以及汇报我们近年来在新型光电器件方面的工作进展。
报告人简介:
陈沁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博导,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江苏省创新人才计划和江苏省创新团队,以及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2006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半导体所,曾获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在英国从事五年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回国加入中科院苏州纳米所至今,一直从事半导体微纳光电器件研究,包括微腔激光器、硅基光探测器、电光调制器、光传感器,以及光波导无源器件,近年来面向硅基光电集成和片上检测传感应用,聚焦于微纳结构的光学管理及其在新型硅基光电器件中的应用。目前主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英国皇家学会项目,并参与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等。已发表包括ACS NANO,Nano Letters,Laser & Photonics Reviews,Small,Nanoscale,Applied Physics Letters和Optics Letters等SCI期刊论文60余篇,总引用超过1000次,其中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38篇;已授权美国发明专利2项,已授权中国发明专利9项;受Springer等杂志社邀请撰写三部英文著作章节。现为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编委,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期刊副主编,Journal of Nanomaterials客座编辑,2016年AES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成员。
2. Advanced Functional Fibers and Textiles(陶光明博士)
内容摘要:
将具有不同的电、光、热和机械性能的材料集成到具有复杂结构和多种功能的单个光纤中,为在民用和军事领域中扩展光纤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机会。材料科学在各个领域的蓬勃发展应该在与纤维结合时发挥更强大的影响。此外,光纤技术在光子学、传感、纳米加工和能量领域与传统纺织品制造技术的结合将打开许多的可能性。纤维的未来应该更加无缝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阻碍先进功能纤维蓬勃发展的挑战是每个学科(材料、化学、电子、力学、光子学等)与学术界和工业制造业之间的缺乏强有力的必要的桥梁。在这次演讲中,报告者将介绍通过材料工程和结构工程的结合制造先进功能纤维的结果:包括建立新的方法来生产力学强健的的红外光纤、基于纤维内材料的不稳定性而制造结构化的球形微/纳米粒子以及半导体器件纤维化等等领域的探索。
报告人简介:
陶光明博士本科、硕士和博士分别毕业于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和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曾经作为中科院、MIT的访问研究人员从事科研工作,并曾作为材料工程师供职于Lightpath 公司。目前陶博士是中佛罗里达大学光学与光电子学院的高级研究员。他获得了OSA、SPIE,ACerS(美国陶瓷学会)等各机构的奖励,并获得了2013年度优秀自费留学生奖的特别优秀奖。陶博士曾多次作为会议主席主持国际学术会议,将于2017年4月和10月分别担任MRS Spring 2017会议分论坛(SM2: Advanced multifunctional fibers and textiles)MS&T 2017会议分论坛(Symposium: Glass Composites)的组织者和会议主席。陶博士同时也是Lambda光电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3. Top-down Contributions to Speech Intelligibility in Complex Listening Environments (沈翌博士)
内容摘要:
在复杂声学环境下理解言语的能力可能受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当要识别的言语信号和背景噪声在内耳的响应相互重叠,噪声会对言语声产生能量掩蔽,从而减低言语的可听度。经典的言语可懂度模型一般是基于言语信号在各频率下的可听度。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可听度并不等同于可懂度。在这个报告中,我将介绍可听度和可懂度不相吻合的几个例子。从这些例子出发,我们将讨论和噪声下言语理解相关的认知过程。
报告人简介:
沈翌博士于2003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物理系,2006年获得丹麦技术大学工程声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听觉科学博士学位。2010-2014年期间在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至今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言语与听觉科学系任助理教授。他从事心理声学研究多年,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听觉感知的数学模型、听觉认知过程、和贝叶斯自适应心理物理测量方法等。他在声学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上发表论文十余篇。目前正在主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一项快速临床测听方法的研究。
4. Twisted Light Enabled Terabit-Scale Optical Communications(岳洋博士)
内容摘要:
光通信系统做为当今的电信基础设施,支持全球网络范围的语音、视频及数据传输。该领域尤为重要的一个研究热点是满足日益高涨的通讯速率需求。本报告介绍基于涡旋光模式的太比特光纤和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及网络功能的实现。
报告人简介:
岳洋现在美国瞻博网络公司任职硬件工程师,分别在2004年及2007年于南开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学士和光学硕士。本人在2012年于美国南加州大学获得电气工程博士学位。本人致力于集成光电子学,光互连,特种光纤,光纤和自由空间光通信,光网络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已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20余篇,特邀论文6篇,申请专利15项(已授权3项),英文书章节1章,获邀报告近30次。其中,在science共同一作发表论文1篇。该文被美国的《science》杂志编辑选做“新闻和分析”,被英国《nature》杂志编辑选做“新闻”。英国广播公司(BBC)等国际主流媒体也跟踪做出报道。截至2016年12月,Google Scholar文章引用> 2,800次。
2011年获得国际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协会光子学会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全球每年10人),2012年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现任两个科技杂志的编委,担任美国光学协会等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委员10余次,并担任Reports on Progress in Physics等40多种核心学术期刊审稿人。
5. Ultra-fast meets ultra-small: Femtosecond laser induce electron emission from nanostructure(朱映彬博士)
内容摘要:
近年来,超快激光和纳米物理两个领域开始走到一起。在这个报告中,我将介绍人工微结构中的强场物理现象,重点集中于超快电子发射的调控和空间电荷效应。主要内容包括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增强电子发射,利用法诺共振产生飞秒双色脉冲,非平衡态电子分布对超快电子发射的影响,和变换光学在强场物理中的应用。然后,我将讨论空间电荷效应对电子发射的影响及空间电荷限制电流的新进展,包括单电子模型和库仑阻塞现象,太赫兹传输过程,以及电子在介观尺度输运的新定律。
报告人简介:
朱映彬博士于2014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09年获得浙江大学硕士学位。2014年至2016年在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他的主要兴趣集中在微结构中的强场物理研究,如超快电子发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空间电荷效应等。已发表17篇学术论文,一作及通讯作者文章包括Phys. Rev. Lett.,Laser & Photonics Reviews,Appl. Phys. Lett.,Opt. Express(被引97次), Scientific Report等。在重要国际会议做邀请报告2次,学术交流邀请报告2次。曾获得IEEE NPSS博士生奖,浙江大学竺可桢奖,第八届全球华人物理和天文协会等离子体领域的最佳墙报一等奖等荣誉。
6. Shaken to be topological(郎利君博士)
内容摘要: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三位理论物理学家,他们将数学里“拓扑”的概念引入物理,用其来表征一类新的量子态——拓扑态。这种新奇量子态的一个著名例子就是量子霍尔态,在强磁场下它的电导率成量子化。本次报告,我将介绍一种在冷原子系统里实现一类拓扑态的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外界磁场而是基于光晶格的震动技术;另一种拓扑态——外尔半金属也可以用同样技术实现。此外,在系统中引入超精细自旋态之间的吸引相互作用后,我们可进一步得到拓扑超流态。
报告人简介:
郎利君博士2007年获得河北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2014年获得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2013-2014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访问,之后在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至今,长期从事冷原子物理、拓扑绝缘体以及量子信息的理论研究。他的当前兴趣主要集中在提出用冷原子体系实现和探测各种拓扑态的理论方案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现已发表论文8篇,其中Phys. Rev. Lett. 3篇,谷歌学术总引用为176(截止到16年12月10日),曾获得中科院院长优秀奖、物理所所长优秀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