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截图 | 何志才副教授、曹镛院士、吴宏斌教授(由左至右) |
2015年2月初,Nature出版集团的Nature Photonic(《自然光子学》)刊发了我校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机光电器件团队与合作团队的科研论文Single-junction Polymer Solar Cells with High Efficiency and Photovoltage(《具有高效率和高光生电压的聚合物太阳电池》)。该项研究成果实现了10%以上的能量转化效率,并使单结聚合物太阳电池的效率达到多晶硅太阳电池的水平,为聚合物太阳电池器件性能的进一步优化和新材料的设计合成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思路和方法。
据悉,论文的本校作者包括何志才副教授、肖标、吴宏滨教授(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曹镛教授。而第一作者何志才副教授是我院杰出校友的代表,他是我院2004级应用物理学专业的学生,现为我校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聚合物太阳电池器件及其机理的研究。过去的五年间,在聚合物光电器件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发表SCI论文20余篇,论文总的SC他引次数达2200余次,单篇最高他引1100余次;申请专利3项,其中获中国授权专利一项,申请国际PCT专利一项。于2011年和2012年两次率先在科学文献上报道经过第三方独立认证的能量转换效率超过8%和9%的单结聚合物太阳电池。目前为止,相关论文“Adv. Mater. 23, 4636-4643 (2011)和Nat. Photonics ,6. 591-595(2012)” 的SCI他引次数分别达到800余次和1100余次。相关研究成果先后入选 “2011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2012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和“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15年,通过深入的器件物理研究实现了理论和方法创新,器件效率实现超过10%的新突破,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Photonics》(Nat. Photonic, 9.174-179(2015)),成为率先报道能量转换效率超过10%的研究工作之一。由于在相关领域的成果贡献,申请人受邀为《Advanced Materials》撰写研究进展综述(Adv. Mater. 26, 1006-1024 (2014)),总结相关研究工作和该领域进展情况。
何志才副教授曾获2011年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5/15)等省部级奖项,以及与科技部基础司主办的“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近年来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一项(项目批准号:51403066);作为项目骨干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以上数据截止2015年4月13日)
(图片来自华工新闻网,文/通讯员 王曼丽 学院办公室)
附:
聚合物太阳电池是指以共轭聚合物(高分子)半导体材料为核心组成的一种新型的太阳电池。作为一种有潜力的低成本可再生能源技术,聚合物太阳电池可在太阳能发电、野外便携式充电器、太阳能电动交通工具、发电式建筑外墙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012年,和何志才所在团队的研究成果“发现利用倒置结构可提高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当时研究的太阳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超过8%。
Nature Photonics是Nature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于2007年创办出版发行的期刊,主要报道涵盖光的基本性质,光的产生、操纵和检测,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光子的探测、传输、操控及光电转换的光物理过程及相关器件的设计与应用等方面的高水平的、经过同行审稿的研究论文。该刊目前的影响因子(IF)为29.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