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新闻信息  学院新闻> 正文
  • 新闻信息

    理工交叉 科教结合 注重实践——物理与光电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改革探索实践

    发布者:梁栋  发布时间:2025-10-22  浏览次数:10

    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立足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及粤港澳大湾区光电信息产业集群的重大战略需求,始终以“培养光电信息科学基础扎实、具有国际视野,能在光电技术、光电感知与通信等领域从事技术研发与管理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深耕“厚基础、强交叉、重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与特色案例,为学生搭建起从知识学习到能力转化的成长桥梁。

    1. 以理促工、理工结合,构建复合型知识体系。

    光电学科本身兼具物理学的理论深度与工程学的应用广度,理工交叉是培养优秀光电人才的必然路径。在课程体系设计中,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基础+交叉+实践”的课程体系。以光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信号与系统、工程光学、信息论基础、通信原理、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电子学基础等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夯实和扩宽学科基础。选修课设置上,开设不同方向选修模块,包括光电技术方向、光电感知与通信方向和应用物理方向,学生可根据兴趣选修。除此之外,还开设了一系列跨学科课程,如物联网基础、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导论等,形成了本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实现了理工知识的深度融合。

    2. 科教融合,形成“启蒙-实践-突破”的育人模式。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本科阶段触摸行业前沿”是光电信息科学与专业科研教学结合的核心思路。在学术启蒙阶段,面向一年级新生开设《光学前沿》通识课,由国家级人才领衔授课,融合学科前沿动态与产业技术需求,形成前沿导教、科研反哺的教学特色。大二学生全员配备学术导师进入科研实验室实践,依托发光材料与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光电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半导体照明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开始创新训练。通过“团队(跨年级/跨专业组队)、项目(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平台(国家级/省级科研基地)”协同模式,实现本科生与研究生在科研全链条的深度协作。在这一体系支撑下,本科生科研能力显著提升,已有多批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取得突出成果,并在SCI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部分技术已与企业开展应用对接,体现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贯通的全链条育人实效。

    3. 注重实践,搭建多层次平台,强化三创能力培养。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构建了“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学科竞赛-企业实习”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从基础操作到综合创新的全链条实践平台。在实验教学层面,开设了“光纤通信与光纤技术类、激光与光电子器件类、量子与前沿光学技术类、信号处理  与电子线路类、微弱信号检测与光学测量类和物联网与可见光通信应用类”六大类共三十二项专业实验。通过专业实验环节,学生掌握基本的光学测试仪器使用,基本的测量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自主动手和独立解决工程问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的意识。其次,开设了专题设计课,包括工程光学课程设计, 光电技术课程设计和光电感知与通信课程设计,这些特色课程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实践的能力,有利于就业和今后的职业发展。学科竞赛是衔接基础实践与高阶创新的关键纽带。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与 “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等高水平赛事,以赛促学、以赛育人,为学生搭建了将知识转化为成果、将创意升级为价值的实战舞台。此外,本专业与国星光电、青虹激光、海康威视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实习合作关系,让学生参与企业、技术研究院的工程项目研究、开发,提升学生工程项目研发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从理工交叉的知识融合,到科研教学结合的思维启迪,再到多层次实践平台的能力锤炼,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始终以学生成长为核心,不断创新教学实践模式。未来,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将继续深耕“厚基础,强交叉,重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为光电领域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助力我国光电产业高质量发展。(供稿:陈钰琦)


    «返回上一级学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