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学术科研> 正文
  • 关于举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何骏研究员学术报告的通知

    二楼213报告厅

    发布者:梁栋  发布时间:2023-04-13  浏览次数:436

    报告题目:超导手性纳米管中的非互易电输运性质

    报告人:何骏 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主持人:刘涛 教授

    报告时间2023420日(星期四)上午9:00

    报告地点:物理楼(18号楼)二楼213报告厅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物理与光电学院

                         2023413

     

    报告摘要在空间反演对称性被破坏的系统中,电子的输运性质在反向时可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即非互易性(nonreciprocity),此类系统的典型代表包括电子二极管、光伏材料等。最近,非互易性在超导体中的重要性逐渐被揭示,其效果表现为两方面。一是超导临界电流大小会随着电流方向反转而改变。因此,当电流大小处于两个方向的临界值之间时,超导电流在反向时可转变为常规电流,反之亦然。这一现象被称作超导二极管效应;另一种非互易效应发生在超导临界温度附近,此时虽然超导态还未完全形成,但超导涨落已经对电子性质有了极大影响,此时非互易性表现为正反方向不同的电导。相对于常态金属,超导涨落对这种非互易性电导有着极大的增强效果。

    针对超导二极管效应,我们此前提出了一个通用性较强的理论[1]。结合其它研究工作,当前人们对赛曼场中自旋轨道耦合超导体的这一效应有了较好的认识。此报告中[2],我们提出在无自旋轨道耦合的系统中通过手性纳米管结构破坏空间反演对称性,在有磁通穿过纳米管时,可导致超导二极管效应和附近的非互易电导,并且研究了两种效应对磁场和手性角等参数的依赖关系。这一工作可应用于碳纳米管、二元硫族元素过度金属化合物(TMD)纳米管等已经成熟的材料体系中。

    [1] James Jun He, et al, New J. Phys. 24 053014 (2022).

    [2] James Jun He, et al, arXiv:2212.02183.

     

    报告简介:何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博士导师。2017年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K. T. Law教授研究组,之后到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衍生物质科学研究中心(Center for Emergent Matter Science, or CEMSNaoto Nagaosa教授研究组担任博士后研究员,2022年回国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他从事凝聚态物理理论研究,研究领域包括物质的拓扑物态、自旋轨道耦合的电子系统、超导电系统等,具体方向包括拓扑超导与马约拉纳模式、非中心对称的超导、约瑟夫森结、Ising超导体、Paraconductivity、超导二极管效应等,目前在PRLPRBNature CommunicationsNew Journal of Physic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共19篇。


    «返回上一级学术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