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好走了,桥结实了,田里有水了,房子也不漏雨了。”
临近2015年春节,村里发生了许多变化:村头、村尾多出了两座可供遮阳避雨、劳作休息的候车亭;礤下、南竹自然村的80多户村民终于走上了盼望了十几年的水泥路;中心片区100多户村民出行必经的窄小危桥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可让小货车轻松通过的结实的新桥梁;每条自然村都新修了垃圾收集池,原来随处可见的白色垃圾也一下子少了许多。当然变化还不止是这些,村委会新的休闲广场、新会议室、新展板……都让村民切实感受到了华南理工的关怀。
杜小明书记为新建的桥梁揭幕
学校党委书记杜小明,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琪瑾等多次来到群联村,亲自调研和部署扶贫工作。在驻村工作组的发动和带领下,回到家里的年轻人又一起修起了“三面光”水渠,重新打通了农业水利大动脉。春节后,全体村民们领取了由学校免费提供的优质水稻谷种,在稻田里种下了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绿油油秧苗。
礤下村道硬底化项目修建前后对比
2015年春节至今,学校又为群联村省道沿线的主干道安装完成了60盏7米高的LED路灯,新修起了一座小桥连通了中心片区3条自然村。同时,驻村工作组和村委会一道,完成了91户的低收入住房困难户的危房改造工作,剩余的43户也将在今年底前全部完成。
“我家可不可以也来试种一些百香果?”
为推动贫困村产业的发展,2014年初开始,学校经过综合考虑决定扶植村里开展百香果种植,并对参与种植的农户免费提供优质果苗和种植技术培训,并科学制订了差别化的种植补贴方案,鼓励村民进行连片种植,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
参观百香果种植
同时,学校组织成立了“华群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接下来的生产经营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工商管理学院营销系的师生也将在暑假期间来到村里,协助合作社制订营销方案,帮助村民的劳动成果转化为实际收益。等到2015年9月份,第一批果实将正式上市销售。
除此之外,学校还继续支持村传统种植业的发展,通过吸引农业科技公司到村投资建设,推动群联村8000多亩传统油茶种植产业的升级。
“长大以后我想读华南理工大学。”
“长大以后我想读华南理工大学!”这是村小学生在作业中写下的一句话。
如今,华南理工大学每年面向村里参加高考学生设立奖学金,学校的师生们也以不同方式,资助改善村小学的教学活动条件:统一战线的老师们连续两年资助了19位贫困小学生;工商管理学院EMBA班师生集体资助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的贫困学生来到广州完成了手术治疗,让9岁的小女孩重获光明。驻村干部不定期到村小学为学生们开设素质教育讲座,相关部门和学院多次组织粤港师生团队、外籍教师以及留学生队伍等,到村里开展义务支教以及专项调研等等。
目前华南理工的师生已经成为了许多学生们的作文对象,华南理工大学的名字已经深深埋在孩子的心中。
华南理工大学的名字已经深深藏在孩子心中
村两委班子是扶贫开发工作所依靠的力量。2013年适逢农村基层换届选举年,驻村工作组全力支持和配合当地政府的选举组织工作,积极了解和反映当地村民意见,在选举过程中充分发挥监督管理作用,确保选举公平、公开、公正,选出了一批村民信任、办事公道、愿意带领村民致富发展的干部。
在过去的两年里,华南理工的扶贫工作连续两年以优秀的成绩,获得当地政府
和村民的肯定。(图文/党委组织部 驻村工作组 编辑/王云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