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开放法治研究中心

Center for Legal Studies of China's Opening-up

“国际法名家论坛——国际法治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讲座顺利举行

发布者:徐树 发布时间:2017-11-20 浏览次数:567

20171118日晚上,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前院长徐崇利,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孔庆江,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及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徐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及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韩龙应邀来到我校,在B2-335为我校师生开展了第一场国际法名家论坛——国际法治中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本次讲座论坛由法学院副院长夏正林主持,是2017年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年会系列的学术讲座活动之一。法学院陈红彦教授、徐树老师、胡赫男老师与我校两百余名同学参加讲座,座无虚席。

孔庆江院长率先发言,其围绕中国引领国际规则的制定这一话题,提出要想引领规则的制定,首先要对规则进行评估,权衡规则背后的利益;接着应该通过双边和多边对话平台积极发声,不断增强话语权。未来的中国任务便是要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概念规则化。

徐泉教授则以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为视角,讲述了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是如何取得今天巨大的成就。徐教授认为,中国模式有其独特的内在逻辑,是“先实践、再理论,再到制度建设”的发展路径,与西方模式完全不同。

紧接着,徐崇利教授围绕国际纠纷这一问题,提出国际纠纷分为政治性纠纷和法律性纠纷,而政治性纠纷是不具有可裁决性的,因为其涉及到国家主权和核心利益,南海领土争端就是典型的政治性纠纷。因此,徐教授告诫在场各位一定要了解国际政治的相关知识。

最后,韩龙教授以“人民币国际化”这一微观话题展开,通过讲解“为什么在人民币国际化后他国会有不当贸易行为”,“现有国际法律能否提供救济”以及“中国的应对之策”三个部分,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中国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应对。

在讲座最后的问答环节中,同学们积极提问,如:“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法律、经济制度复杂不一,未来是否可能设立“一带一路”的区域性争端解决机构或者建立统一的法律规则。韩龙教授认为从应然角度来看是必要的,制度的构建会推动“一带一路”的发展进程。但徐泉教授和徐崇利教授则认为这仅是理想状态,不可能实现。因为一带一路的定位是“倡议”,中国不会像西方一样“霸权主导”一带一路,而且设置专门性平台和多边机制容易挑动各方敏感神经。本场国际法名家论坛给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知识的饕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