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2022级新生更全面地了解学校和学院,尽快熟悉新环境并投入到新阶段的学习和科研中来,9月8日上午,学院开展了研究生新生“导师见面会”和本科新生“院长第一课”等系列迎新活动。
上午九点半,2022级研究生导师见面会召开,学院院长薛泉教授、副院长李斌教授和新生班主任等学院教师出席了会议。
薛院长代表学院对118位新生致以热烈的欢迎,并对新生提了三点要求:一是要兼顾现代科学研究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胸怀集精微而成广大的远大抱负;二是要有使命感,深刻理解集成电路行业的重要性,肩负起国家科技发展和国家安全维护的重任,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三是要有敬畏感,芯片虽小却有上万亿的晶体管和高昂的时间、经济成本,加工过程差之毫厘则谬以千里,要以敬畏之心认真对待实践中的每一个环节,专注每一个细节。
2022级研究生级主任郑倍雄老师希望新生在新的学习阶段转变思维方式和心态,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探索未知,找到科研的乐趣,并鼓励新生多与导师沟通交流,懂得站在前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
李斌副院长指导新生如何实现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身份转变,如何发展自己做好科研工作,并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解读,为新生更好地规划今后的科研、学习和生活提供指导。
上午十点,2022级本科生院长第一课开讲。薛院长重点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和微电子学院的发展历史、育人文化及突出成果,阐述当今时代微电子和集成电路专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详细讲解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
本次“导师见面会”和“院长第一课”等迎新活动的开展在提高新生爱校爱院意识,拉近学院师生关系,加强新生入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希望2022级新生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重任,成为集成电路行业亟需的优秀人才。
新生感言
正所谓“集精微,成广大”:微观层面上,在薛院长讲述的故事中,我们听到一个个正面或是反面的例子,对个人发展起到榜样或警示的作用;宏观层面上,在国家与世界的行业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中,我们听到了我国微电子行业的机遇与挑战,希望投身科研、“波及世界”。整节课程结束于薛院长于学生培养方面“莫荒废”的告诫,体现了GZIC“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宗旨和理念,也为我们指向光明的未来。未来已来,我们就是未来!
——2022级本科生王何零一
“集精微,成广大”是薛泉院长送给我们微电子人的第一课。这句融合了中华文化浪漫与理工科仔细严谨的座右铭,将会刻在我的心上,贯穿一生。关于华工建成的校史,薛院长深度挖掘,增强了我们的自豪感与集体认同。关于复杂的精尖领域,薛院长深入浅出,不仅勾起我们的兴趣,也给予我们对未来的展望。高亢嘹亮的歌喉唱出院长对华工的无比深情,令人眼花缭乱的奖状表现出坐之高位的实力。短短一个小时,我已被院长自信与人格魅力深深折服,为他的气度与风范赞叹。
——2022级本科生尘海蓉
薛泉院长的开学第一课着实让人印象深刻,它不仅让我了解到华南理工大学的辉煌历史和微电子学科的发展历程,还让我认识到作为微电子新生我们也将肩负发展国家芯片产业的重任。与此同时,我意识到大学的学习与中学是完全不同的,我们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向着一个目标逐渐摸索,进而提升自己。“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中,我要以红军那般的大无畏精神,克服困难,勇敢向前,走好属于自己的长征路。
——2022级本科生王昱澎
薛泉院长先从华南理工大学的历史说起,从第一甲种工学院到华南工学院再到如今的华南理工大学,在历史的余韵中,华工在我心中的印象更加立体与深刻。随后,他提到大学生应当有好奇心以及信息收集能力,多向行业“大佬”看齐,多关注未来发展的方向而非荒废大学宝贵的四年时光。他提醒我们大学四年并不比高中轻松,因此我们仍然需要努力奋斗,同时也要兼顾自己的生活,对自己负责任。薛院长风趣幽默,但他的所说的让我收获颇丰,希望自己能够在未来四年不荒废自己的青春!
——2022级本科生张云天
年轻的我们,年轻的老师,年轻的微电子学院在年轻的国际校区相遇,这一切无疑是令人激动地,昭示着无限的未来!在见面会上有着太多的感悟与想法,儒雅随和的薛泉院长呈现了一堂精彩的思政课,从为人处世到治学精思,“致广大而尽精微”;既是师兄也是级主任的郑倍雄副教授给我们树立了极佳的榜样,鼓舞着我们向前;平易近人的李斌教授亲切地讲解了专业培养方案,引导我们从本科思维向研究生思维转变。我们相信未来的几年将是不平凡的、不平淡的。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功“打到一只兔子”,更希望我们一群人能“打尽一个兔子窝”!
——2022级硕士研究生汪祥瑞
我是今年硕转博的学生,有不少导师已经见过,但见到越来越壮大的优秀的导师队伍,我也为微电子学院和集成电路学院在导师队伍建设上的成功感到欣喜,希望在各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能创造更多更优秀的成果。做集成电路事业要有使命感这点我感触颇深,2020年我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进入微电子学院读硕士,正是感受到我们这代青年人,需要承担这代人的责任,完成这个时代需要我们完成的任务。望我们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2022级博士研究生刘俊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