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3
11
首期“铭诚微课”圆满落幕
10月10日下午,随着最后一堂课的结束,首期“铭诚微课”系列课程正式落下帷幕。在为期三周的时间里,四位来自不同学科的资深教师,通过四门精心设计的课程,为书院学子们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思想盛宴。本期微课共有260余人次选课,课堂现场学习氛围浓厚热烈。
作为书院培养体系的创新尝试,铭诚书院充分发挥在第二课堂中的主动性和独特作用,面向更广泛的学科领域以及同学们的兴趣点,邀请知名教授走进书院,开设“铭诚微课”,拓展同学们的视野,提升思辨能力、人文素养与创新能力。




01
导航大学:从“为何学”到“如何学”
大学之道,始于认知。土木与交通学院的靳文舟老师带来的《大学:提升认知,锤炼素养》,如同一座灯塔,为初入大学的学子们指明了方向。靳老师从“上大学的意义与使命”这一宏大命题切入,系统剖析了大学生活的特点、机遇与挑战,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养成励志观念,塑造科学与职业素养,并给出了具体的成长模式与行动建议,帮助学生们构建起清晰的大学“成长地图”。



如果说靳老师解答了“为何学”,那么铭诚书院马莹莹老师的《大学学习方法》则精准地回应了“如何学”。这门课程堪称一份“学习武功秘籍”。马老师首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大学学什么?”,剖析学习的本质。随后,将大学学习方法拆解为课前预习、课堂笔记、课后复习、如何听讲、论文写作等多个关键模块,通过“方法讲解+案例分析+实践训练”的模式,将系统的方法论“授人以渔”。同学们纷纷表示,这堂课干货满满,实用性极强,让他们掌握了高效学习的“金钥匙”。



02
深度思辨:锻造严谨与创新的思维利器
学习的本质是思维的深化。法学院夏正林老师主讲的《如何培养严谨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无疑是本次微课系列中最具“烧脑”色彩的一堂课。夏老师以哲学家休谟对因果关系的质疑为引,巧妙地揭示了语言严谨性是思维严谨的基石。他通过“杯子”的多重定义,生动阐释了确立共同标准对于有效沟通的必要性,并由此引申出法律作为社会共识标准体系的诞生。
课堂上,一个“2、4、6、8、?”的填数字游戏,引发了全场同学对惯性思维的深刻反思。夏老师犀利地指出,惯性思维易导致僵化的“教条主义”,而当教条被打破时,又可能滑向“虚无主义”的深渊。他指出了过于强调标准答案的弊病,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认识到“所有规律皆有前提”,从而真正培养起既严谨又富于创意的批判性思维。这堂课如醍醐灌顶,激发了同学们对思维模式的解构与重塑。



03
跨越文化:拓宽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
在全球化时代,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至关重要。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战双鹃老师带来的《美国历史与文化》,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观察世界的窗户。这门课程不仅系统梳理了美国历史的演进脉络、社会矛盾及政治制度,更在知识传授中融入了价值塑造。战老师引导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与思辨中,提升语言文化素养,同时厚植家国情怀,思考如何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坚定为国担当的使命感。



04
知行合一,反响热烈
“铭诚微课”不仅是知识的单向传递,更是师生间的双向奔赴。课后,同学们不仅积极提交了课程感想、学习笔记,更有同学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交了精彩的成果展示。一份份用心完成的作业,是同学们求知热情的最佳见证,也体现了“知行合一”的学习理念。
首期“铭诚微课”的圆满落幕,是一个精彩的句点,更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它成功点燃了学子们的思想火花,提供了多元化的成长路径。未来,铭诚书院将继续秉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出更多优质课程,为培养具有广阔视野、深度思考力与卓越行动力的未来人才而不懈努力。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场智慧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