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2
10
在寒假时光里,书院引领同学们踏上一场意义非凡的思想之旅。大家聚焦于 2025年 1月 6 日《这就是中国》节目中林镇宏教授与张维为教授关于新能源转型的精彩对话。
节目中,教授们深入剖析新能源转型对中国乃至全球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在观看后,同学们纷纷拿起笔写下了自己对于新能源转型的独特见解。
现在,就让我们翻开这些观后感,透过同学们的视角来感受这场新能源转型浪潮,一同感受思想碰撞带来的魅力。
01
22微电子2班 巨嘉兴
观《这就是中国》新能源转型专题后感
——微电子视角下的中国引领与全球未来
2025年1月6日播出的《这就是中国》第266期节目以“震撼世界的中国能源转型”为主题,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与华南理工大学林镇宏教授围绕中国新能源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成就及全球影响展开深度对话。作为一名微电子专业的大三学生,我深刻感受到这场能源革命不仅是国家战略的胜利,更是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典范。
张维为教授援引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指出中国新能源转型不仅是技术路径的选择,更是文明价值观的回归。相较于西方工业化时期“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中国将生态文明纳入国家战略,通过“双碳”目标统筹发展与环保,为全球提供了“绿色工业化”的新范式。
这一理念对我触动颇深。作为未来的电子工程师,我们不仅需精通技术细节,更应思考科技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例如,在芯片制造中,如何通过低功耗设计减少能源消耗?在新能源设备中,如何利用半导体传感器实现精准的环境监测?这些问题将技术伦理嵌入工程实践,呼应了节目中“为子孙万代计”的可持续发展观。
林镇宏教授在节目中呼吁“继续投入多种动力电池技术研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微电子技术的支撑。结合专业背景,我认为新能源转型为微电子领域带来三大机遇:
新能源汽车的电控系统、充电桩及智能电网均依赖高性能功率器件。当前,硅基IGBT仍是主流,但碳化硅(SiC)与氮化镓(GaN)等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因其高耐压、低损耗特性,正逐步成为下一代技术方向。中国企业在碳化硅衬底制备上已实现突破,但芯片设计与封装技术仍待提升——这正是我们微电子学子未来的攻关方向。
节目中提到的“慢充基础设施创新”与“风光储一体化”,本质上依赖能源互联网的构建。通过智能芯片与物联网技术,可实现分布式能源的实时调度与优化。例如,基于边缘计算芯片的充电桩可动态调整充电功率,平衡电网负荷;光伏逆变器的MPPT(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需专用芯片提升效率。这些应用场景要求我们跨越传统电子工程边界,融合通信、算法与硬件设计能力。
林镇宏教授提及“降低电池资源依赖风险”,而微电子材料领域的突破同样关键。例如,钠离子电池虽成本低廉,但其电极材料稳定性不足,需通过半导体工艺改进材料结构;固态电池的界面问题亦需纳米级加工技术解决。此类课题要求我们深入材料物理与器件物理的交叉领域,推动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化转化。
尽管中国新能源成就斐然,节目中亦不避讳问题。例如,张维为教授提醒“需警惕冒进放弃内燃机技术”,而林镇宏教授呼吁“加强慢充设施建设”。结合微电子视角,我认为当前面临两大挑战:
尽管中国在电池、光伏等领域领先,但部分高端芯片(如车规级MCU)仍依赖进口。美国对华为的制裁表明,半导体供应链安全直接关系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性。因此,加速车规芯片国产化、构建自主可控的半导体生态,是未来十年亟待突破的课题。
中国新能源产能的“普惠全球”愿景需应对地缘政治阻力。例如,欧美近期以“补贴不公平”为由限制中国电动汽车进口。对此,我们既要通过技术优势打破封锁,亦需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基建合作,将中国标准转化为全球标准。
观看本期节目后,我深刻体会到新能源转型是一场涵盖技术、制度与文明的系统性变革。作为微电子专业学生,我们既是这场变革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从实验室的芯片设计到产业界的应用落地,每一处技术细节都可能影响亿万人的生活方式。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畅想的“实业救国”,今日已通过新能源产业化为现实;而康有为“十年赶超欧美”的豪言,正由我们这代人以科技创新续写。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当以专业所学回应时代召唤,让每一颗芯片成为绿色革命的基石,助力中国引领人类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新纪元。
02
22微电子2班 季鹏宇
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中,中国如何引领世界走向绿色未来?
在2025年1月6日的《这就是中国》节目中,林镇宏教授与张维为教授围绕中国新能源转型展开了一场精彩对话。这场对话不仅展现了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巨大成就,更引发了我对能源革命与国家发展、文明进步的深刻思考。
这场对话让我深刻认识到,能源革命不仅是技术和产业的变革,更是文明形态的跃升。中国的新能源革命,正在书写人类文明新篇章。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推进能源革命、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中国的新能源革命正在重塑世界能源格局,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不仅是中国发展的机遇,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契机。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中国正以实际行动证明,发展中国完全可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走出一条新路,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新的可能。
这场对话也让我思考,在推进新能源革命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效率与公平、当下与未来的关系。这需要智慧,更需要担当。中国正在用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相得益彰,传统文明与现代科技可以和谐共生。
展望未来,中国的新能源革命必将为世界带来更多惊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又要增强创新活力;既要坚持自主发展,又要深化国际合作;既要追求技术进步,又要注重人文关怀。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能源革命的终极目标——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这场关于新能源转型的对话,不仅展现了中国的成就,更揭示了未来的方向。它让我深刻认识到,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中,中国正以独特的智慧和勇气,为人类文明进步开辟新的道路。这不仅是中国的机遇,更是世界的希望。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有责任和义务在这个时代中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在新能源革命的征程中,共同创造人类文明更加美好的明天,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找到人生意义,挥洒青春汗水,引领世界走向绿色未来。
03
22微电子1班 李云杰
在新能源革命中看见中国智慧与青年担当
2025年1月6日的《这就是中国》节目中,林镇宏教授与张维为教授关于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对话,让我这个普通大学生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当看到屏幕上滚动着“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超过欧盟总和”“新能源汽车年产突破千万辆”的数据时,我忽然意识到:我们这一代人正亲身参与着一场改写人类文明史的能源革命。这场革命不仅关乎国家发展,更与每个人的生活、甚至地球的未来紧密相连。
节目中,一组数据让我记忆犹新:中国光伏发电成本十年下降80%,风电装机容量占全球40%,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十年全球第一。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突破技术封锁、重构能源格局的壮阔征程。
记得小时候,家乡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如今再回家乡,山坡上成片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蓝光,田间矗立的风电机组缓缓转动叶片,连镇上的公交车都换成了电动车型。这种肉眼可见的变化,正是中国能源转型的微观写照。张维为教授提到的“中国用十年走完发达国家三十年能源转型之路”,不再是冷冰冰的统计数字,而是每个普通人都能感受到的生活质变。
林镇宏教授对比中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分析尤其发人深省。当美国特斯拉仍在瞄准高端市场时,中国的五菱宏光MINI EV已让县城青年开上了三万元的新能源车;当欧美充电桩布局集中在城市核心区时,中国已建成覆盖90%高速服务区的充电网络。这种“既要尖端突破,又要普惠民生”的发展逻辑,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智慧。
中国从“跟跑”到“领跑”,在新能源领域交出了一份震撼的答卷。
节目中,两位教授尖锐指出西方在气候问题上的双重标准:欧洲一边指责发展中国家碳排放,一边因能源危机重启煤电;美国要求他国减排,自己却退出《巴黎协定》。这种对比让我想起课堂上老师讲过的“生态帝国主义”——发达国家将环境代价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却独占绿色发展的道德高地。
而中国的实践给出了不同答案。甘肃河西走廊的风电场每年输送550亿度绿电到东部,相当于减少燃烧1700万吨煤,却未让当地沦为“能源殖民地”,反而带动了装备制造、旅游等产业发展。张教授展示的卫星对比图尤为震撼:十年前黄沙漫天的敦煌戈壁,如今已被光伏矩阵染成深蓝色,板下种植的耐旱作物形成独特生态圈。这种“发电-治沙-富民”三位一体的模式,破解了“环保与贫困不可兼得”的世界难题。
更值得深思的是中国新能源技术的“下沉式创新”。节目中提到的盐穴储氢技术,将河南叶县废弃盐矿改造为“地下储气库”,既解决了清洁能源存储难题,又盘活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这种“用中国办法解决世界问题”的智慧,让发展中国家看到:绿色转型不必复制西方路径,每个文明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中国方案打破了“不可能三角”,对全球都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作为理工科学生,我对节目中提到的技术瓶颈感同身受。虽然中国光伏组件占全球80%市场份额,但用于制造硅片的电子级多晶硅仍依赖进口;尽管风电装机量世界第一,但轴承用特种钢材还需突破“卡脖子”难题。这些细节提醒我们:新能源革命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需要久久为功的马拉松。
林镇宏教授列举的案例让我看到希望。河北石家庄的液态空气储能电站,利用低谷电将空气压缩成液态,需要时再气化发电,这种“物理电池”思路跳出了化学储能的传统框架;成都铁路港的“先查验后装运”模式,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新能源汽车出口全流程溯源,这些创新都闪耀着中国青年的智慧光芒。正如张维为教授所说:“发现问题就是发现机遇的入口。”
中国始终保持着刀刃向内的清醒,直面挑战方能行稳致远。
节目尾声,镜头扫过青海塔拉滩光伏园区的绵延“蓝海”,无人机视角下,光伏板组成的“国家电投”四个汉字在高原上熠熠生辉。这个画面让我热泪盈眶——我们这代人何其幸运,既能见证古老文明的绿色重生,又有机会亲手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节目中提到的深地盐穴储氢项目,不正是需要地质、化工、机械多学科协同攻关吗?这场新能源革命,正在打破专业壁垒,呼唤更多跨界人才。
更让我振奋的是绿色职业的兴起。表哥在深圳从事碳资产管理,表姐在兰州设计“风光储一体化”电站,这场变革早已超出技术范畴,正在重塑整个社会经济生态。就像张教授说的:“新能源革命不是选择题,而是时代给我们这代人的必答题。”
张教授的话,提出了我们的时代使命:做新能源革命的“探路者”。
节目结束了,但节目中的场景仍在脑海萦绕:敦煌光伏板上流淌的阳光,上海洋山港自动导引的新能源卡车,还有两位教授谈到青年责任时眼中闪烁的期待。这些画面拼接成一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未来图景。
当我们抱怨“内卷”、焦虑就业时,或许应该看看甘肃沙漠里那些追着太阳旋转的光伏板,看看河南地下1000米的盐穴储氢库,看看广西山区骑着电动三轮车送山货的瑶族阿妈。新能源革命给予我们的,不仅是清洁的能源,更是一种重新定义发展的可能——在这里,科技进步与人文关怀可以共存,国家战略与个人命运能够同频。
这或许就是《这就是中国》想要传递的深意:在新能源革命的赛道上,中国正在书写一部不同于西方工业化模式的发展史诗。而我们这代人要做的,不仅是做这部史诗的读者,更要成为它的续写者——用实验室里的不眠之夜,用车间里的精益求精,用键盘上跳动的代码,在这部关乎人类命运的长卷中,写下属于中国青年的时代注脚。
04
22珠峰班 张世滕
震撼世界的中国能源转型
——《这就是中国》观后感
当暮色漫过城市天际线,我望着窗外鳞次栉比的楼宇在霓虹中次第苏醒,恍若看见无数电流正沿着银线编织的经纬奔涌。此刻回望《这就是中国》节目里那场关于新能源的智慧交响,林镇宏与张维为两位教授的对话依然在思维深处激荡,如同玉龙雪山融化的雪水汇入长江,裹挟着时代的涛声,在每一个聆听者的心壁上刻下深刻的年轮。
中国能源革命的叙事,是写在广袤大地上的史诗。当张维为教授展开那张标注着光伏矩阵与风力森林的战略地图,我仿佛看见青藏高原的经幡与戈壁滩的光伏板共舞,听见东海之滨的风电机组与南海潮汐同频共振。那些覆盖荒漠的蓝色晶体阵列,何尝不是工业文明的'蓝色粮仓'?那些矗立山巅的白色巨人,分明是新时代的'风语者'在吟诵绿色诗篇。从金沙江畔的乌东德水电站到河西走廊的'陆上三峡',从福建平潭的海上风电矩阵到新疆哈密的光伏海洋,中国人用科技为自然韵律谱写着二重奏。正如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化为中欧班列的汽笛,传统能源的烟火气正在蜕变为清洁电能的量子跃迁。这让我想起在敦煌莫高窟见过的《五台山图》,千年前的匠人用笔墨勾勒理想佛国,而今的工程师以光伏组件与风力叶片,在华夏版图上绘制着能源新图腾。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是镌刻在时代齿轮上的奇迹。林镇宏教授展示的那张产量曲线图,恰似敦煌壁画中飞天飘舞的绸带——从2012年破万的羞涩到2024年千万量级的昂首,这条上扬的弧线里凝结着多少破茧成蝶的故事?记得曾在合肥参观某新能源车间,目睹机械臂在流水线上跳着精密的芭蕾,三元锂电池组如钢琴琴键般排列整齐。那位两鬓微霜的工程师告诉我,他们团队曾连续三百天吃住在实验室,只为攻克电池热管理0.1℃的精度提升。当首辆搭载'麒麟'电池的车辆下线时,晨光正穿透车间的玻璃穹顶,在车漆表面折射出彩虹般的光谱。这让我想起参观航天城时见过的返回舱,同样的执着与浪漫——地上驰骋的新能源汽车与九天巡游的航天器,都是中国智造写给未来的情书。
这场能源变革的战略纵深,堪比《孙子兵法》在现代工业文明中的创造性转化。张维为教授提及的石油依赖度下降数据,让人想起郑和宝船挣脱陆地桎梏驶向深蓝的壮举。当'西电东送'工程的银线在云贵高原的晨雾中若隐若现,当'青豫直流'特高压线路穿越黄河九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能量传输,更是国家能源安全的神经网络在强健搏动。犹记得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总师指着长征五号说:'每个零件都要经得起宇宙射线的考验。'而今的新能源体系,何尝不是在用同样的严苛标准构建着地面上的'太空堡垒'?从光伏硅片的纳米级精度到储能系统的毫秒级响应,中国人正在将'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哲学智慧,熔铸成破解能源困局的密钥。
面对国际能源博弈的惊涛骇浪,两位教授的洞见犹如暗夜灯塔。当林镇宏教授谈及欧美传统能源技术的'他山之石';,我眼前浮现出景德镇窑工汲取波斯钴料创烧青花的往事。就像当年海上丝路的商船既载瓷器也运思想,今日的能源转型也需要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慧。想起在苏州博物馆见过的明代仇英《剑阁图》,画中旅人既敬畏蜀道之险,又懂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变通。这种辩证思维,正是中国新能源舰队既能乘风破浪又不惧暗礁的导航仪。正如张教授所言,当我们的充电桩开始在慕尼黑扎根,当磷酸铁锂电池组装进底特律的车间,这何尝不是新时代的'凿空之旅'?
在张家口的风电森林,巨大的叶片迎着塞外的长风缓缓旋转,划出一道道光影交错的轨迹。这景象让我想起在良渚遗址见过的五千年前水利系统,先民用原始工具开凿的沟渠,如今已演进为数字孪生技术加持的智能电网。从钻木取火到可控核聚变,从“蜀山兀,阿房出”到“绿电生,青山在”,能源史始终是文明进程的体温计。而今站在“双碳”目标的历史坐标系上,我们这一代人正在参与书写最激动人心的章节——那些在实验室通宵调试的年轻面孔,在光伏板阵列间巡检的橙色工装,在充电站为车主讲解的甜美笑容,都是这部绿色史诗的生动注脚。
夜色渐深,窗外的城市依然灯火璀璨。但此刻我知道,这些光明不再依赖燃烧远古的太阳——那些深埋地底的侏罗纪阳光,正在被当代中国重新诠释为戈壁滩上的光伏海洋、东海之滨的风力森林、锂电池里的化学诗行。这是属于新时代的'夸父追日',我们用科技重新定义光的形态,让清洁能源成为文明延续的永动机。正如节目尾声那段震撼人心的航拍:晨光中的特高压电网跨越高山大河,银色缆线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恍若女娲补天遗落的五色石串联成线,为大地注入生生不息的能量。这壮美图景,不正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理念在工业文明时代的绝佳诠释?在这条通向未来的清洁能源之路上,每个前行者都是持灯的使者,用智慧与汗水,将《齐民要术》的农耕智慧升华为'双碳';目标的现代方案,让绿色发展的火种,照亮人类文明的下一段航程。
05
23机器人2班 向欣
观《这就是中国》新能源转型专题后感
2025年1月6日,《这就是中国》节目中,林镇宏教授与张维为教授的精彩对话让我深感震撼。这场关于新能源转型的讨论不仅令我对新能源技术的前沿进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充满了敬意,也让我深刻意识到,新能源转型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意义。同时,作为一名对航空航天充满热情的学生,我也在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努力,为中国的新能源转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一名学习机器人工程的学生,我对航空航天的热爱与日俱增。新能源转型对于航空航天领域的意义同样深远。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电动飞机、绿色能源的航空动力系统逐渐成为可能。未来的航空业将不再依赖传统的化石燃料,而是以清洁能源为基础,实现碳排放的零排放。更远的未来,航天领域也将依赖绿色能源系统,支持航天器在深空探索中长期运行。正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新能源转型的浪潮,正如这条奔腾的大江,汹涌澎湃,势不可挡,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大变革中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从个人角度来说,新能源转型对我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的转型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新能源的应用对技术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挑战。在过去,我们专注于传统油车的性能提升,赛车的动力系统主要依赖于高功率发动机和燃油消耗。然而,随着国家对环保与绿色发展的号召,我们车队决心投身电车赛事,开始研究电动车的动力系统,尤其是电池续航、能效转换和电驱系统的优化。电动赛车技术要求我们在车辆设计、动力控制、能源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创新与突破。通过这一过程,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更深刻理解了新能源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前景。
作为一名学生,我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在学习中,我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还要关注新能源技术的前沿进展,将自己的学术研究与国家的战略需求紧密结合。未来的我,希望能够将自己在机器人、航空航天等领域的专业能力与新能源技术相结合,推动新能源技术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得到应用和发展。
我深知技术进步对新能源转型的重要性。在未来,我们车队也将继续致力于电动车赛事的发展,并争取将新能源技术推向更高的竞技水平。这不仅仅是对赛车技术的追求,更是对国家新能源战略的贡献。我相信,随着电动赛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将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应用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数据,同时也为中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贡献我们的力量。
06
23集电1班 姜钰琪
绿色觉醒:一名工科生的新能源随想
某个寻常的午后,我坐在书桌前,电脑屏幕里正播放着《这就是中国》的新能源专题节目。张维为教授谈及敦煌戈壁上延绵的光伏矩阵时,我的目光不自觉地落在手边的《模拟电子技术》教材上——那些平日里枯燥的放大电路与滤波器设计,此刻突然与人类文明的能源革命产生了某种隐秘的共鸣。作为集成电路的大二学生,我第一次意识到,课本里那些伏安特性曲线,或许正是撬动绿色未来的微小支点。
节目开篇展示的光伏电站像一片蓝色海洋,在戈壁滩上无声涌动。这让我想起模电课上讲解的PN结原理:当光子撞击硅晶体释放出自由电子,微观世界的粒子跃迁竟能汇聚成点亮城市的能量洪流。林镇宏教授提到“中国光伏装机量占全球四成”时,我的思绪飘回期末复习时的某个深夜——当时正为三极管放大倍数计算头疼,却从未想过这些基础原理背后,承载着一个国家能源转型的磅礴叙事。
在数电实验课上,我曾用示波器观察过PWM波的起伏,那些整齐的方波信号控制着LED灯的明灭。而节目中展示的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本质上也不过是更复杂的开关电路设计。这让我突然理解,工科教育的意义或许在于提供一种思维框架:无论是调试一块简单的逻辑门电路,还是规划千万千瓦级的智能电网,都需要用同样的严谨去解构问题。就像张维为教授所说:“中国新能源的胜利,是系统工程思维的胜利。”
节目中关于农村光伏推广的讨论,让我想起老家屋后的晒谷场。去年回乡时,发现场边立着几块光伏板,电线歪歪扭扭地接在村委会的老旧电箱上。邻居家的大伯说:“这玩意儿晴天能攒点电,但下雨天还得靠柴油发电机。”这种粗糙的技术嫁接,恰是林镇宏教授所言“最后一公里困境”的鲜活注脚。
作为刚接触专业基础课的学生,我尚不能设计复杂的能源系统,但节目中的案例让我开始思考技术的温度。当工程师们在实验室追求转换效率时,黄土地上的农民或许更关心阴雨天的供电稳定性。这让我重新审视课本知识:那些用来计算电路损耗的公式,是否也该考虑烈日下光伏板的积尘厚度?那些优化信号传输的算法,能否帮助山区更合理地分布充电桩?或许真正的技术创新,既要遵循麦克斯韦方程组的铁律,也要读懂人间烟火的褶皱。
张维为教授谈及西方技术封锁时,弹幕里飘过“卡脖子”的感慨。这让我联想到教材里的典型案例:上世纪80年代,日本凭借存储器技术压制美国半导体产业,而英特尔毅然转向CPU研发,最终开辟新赛道。节目中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突围,似乎也暗合这种“换道超车”的智慧——当传统燃油车的专利高墙难以逾越,电动汽车赛道便成了破局之钥。
这种思维对工科生的启发尤为深刻。我们常在习题集里计算放大电路的失真度,却很少思考技术路线的选择如何影响产业命运。正如节目中提到的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单个技术或许不够惊艳,但系统集成却能创造奇迹。这让我开始理解,为何模电要反复强调“全局观念”——就像设计多级放大器时,不能只追求某一级的增益,而要考虑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节目尾声,青海光伏电站的镜头里,牧羊人与光伏板共享着同一片土地。羊群在电池阵列间穿梭的画面,让我想起数电中“与门”的逻辑符号——两个输入信号同时为高,才能输出光明。新能源革命何尝不是如此?既需要技术突破的高电平信号,也离不开人文关怀的高电平输入。
作为普通本科生,我的专业视野尚停留在课本例题的范畴。但在学习整流电路设计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这些把交流变直流的电路模块,是否正应用于某个偏远山村的光伏储能系统?当分析滤波电容的作用时,忍不住猜测:新疆某座光伏电站的逆变器里,是否装着我们课堂演示过的同款电容?这种联想让冰冷的公式有了温度,也让我意识到:工科生的笔尖下,或许正流淌着未来的能源图景。
关闭播放页面时,窗外路灯恰好亮起。我不知道这些灯光是否来自新能源,但突然觉得手中的教材变得厚重起来。那些曾令我昏昏欲睡的共射极放大电路,那些让人抓狂的反馈网络计算,此刻都成了理解绿色革命的密码碎片。
张维为教授在节目中强调:“青年是新能源革命的天然同盟军。”作为刚摸到专业门槛的学子,我或许还看不懂复杂的产业报告,但至少在这个下午,开始学会用工程师的视角观察世界。这或许就是工科教育埋下的种子——我们终将在某个时刻顿悟,那些夜以继日演算过的电路方程,那些反复绘制的真值表,从来都不是纸上谈兵。它们正在,也必将持续参与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永恒对话。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对公式的敬畏,和对人间烟火的好奇,在技术与人性的交织处,寻找属于中国答卷的平衡点。
07
23集电2班 张笑羽
火种与星辰:新能源革命的人类文明叙事
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的传说在爱琴海畔传唱千年,那簇跃动的火苗照亮了人类文明的原初图景。当历史的车轮驶入二十一世纪中叶,在东方大陆的能源革命浪潮中,我们分明看见普罗米修斯之火正在重新点燃。张维为教授与林镇宏教授在《这就是中国》节目中的对话,恰似两股思想的激流在人类命运的河床中交汇,激荡出关于未来文明的深邃思考。这场以新能源为名的文明嬗变,正在重构人类与自然、国家与世界、当下与未来的三重契约。
一、能源范式革命:重构文明的底层逻辑
石器时代的燧石相击,蒸汽时代的锅炉轰鸣,电气时代的银线穿梭,每个文明阶段的跃迁都伴随着能源形态的质变。张维为教授指出:'中国光伏产业的年装机容量已相当于再造一个三峡工程,这不是简单的产业升级,而是文明基座的重新浇筑。'在青海塔拉滩的光伏海洋中,六十万面追日镜组成的方阵,正以量子级的精准捕捉太阳的馈赠。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将接近1000吉瓦大关,占全球增量的44%以上,这种指数级的能量革命正在重塑地球的能量图谱。
能源获取方式的颠覆必然引发社会结构的重组。林镇宏教授描绘的'绿氢社会'图景中,内蒙古草原的风机与南海潮汐电站共同编织的能源互联网,正在消解传统能源地缘政治的边界。当新疆的荒漠光伏通过特高压电网点亮上海的东方明珠,当南海的波浪能驱动着成都平原的磁悬浮列车,空间的距离在清洁电子的流动中悄然溶解。这种能量的民主化进程,孕育着去中心化的新型文明共同体——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已达2.95万亿千瓦时,占社会用电量的32%,超过欧盟27国总和。正如古丝绸之路上驼铃商队构建的贸易网络,今日的能源互联网正在编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物质纽带。
这场变革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冲击远超预期。石油美元体系的松动与'碳本位'货币的萌芽,预示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金融秩序正在经历根本性重构。张维为教授尖锐指出,西方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严重失责,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贸易战与技术封锁中实现年产千万辆的突破,恰是文明操作系统更迭的明证。就像十九世纪蒸汽船终结帆船时代那样,我们正在见证工业文明底层代码的全面重写:当德国汽车巨头投资合肥、上海的新能源基地时,当印度尼西亚选择中国高铁而非西方技术时,新的文明坐标系已然确立。
二、东方智慧的现代转译:天人合一的科技表达
庄周梦蝶的哲学寓言,在新能源时代获得了惊人的现实映射。青海龙羊峡'水光互补'工程,恰是道家'负阴抱阳'思想的工程学诠释。水电站的沉稳与光伏的灵动,在智能电网的中枢神经协调下,演绎着古老阴阳哲学的现代协奏曲。这种将《齐民要术》'顺天时,量地利'智慧融入科技创新的实践,打破了西方工业文明'征服自然'的思维定式。敦煌戈壁中的熔盐塔式光热电站,堪称现代版的'后羿射日'——三万面定日镜聚焦太阳能量于260米高塔,将光明延续至漫漫长夜,这正是《天工开物》'巧夺天工'精神的世纪回响。
在氢能产业的发展蓝图中,东方智慧体现得尤为显著。长三角、粤港澳等城市群依据地域特色构建差异化氢能网络,恰似《水经注》记载的古代水利工程因地制宜的智慧重生。当电解槽技术向大容量、低能耗演进,当固态储氢技术突破工程验证,科技终于成为了连接天人的诗意纽带。这种技术哲学的本质突破,体现在中国新能源战略的'三纵三横'布局中——纯电动、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的多元探索,既是对《易经》'穷则变,变则通'智慧的传承,更是新型举国体制下'试错—迭代—突破'的现代演绎。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变革重新定义了'发展'的内涵。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光伏治沙工程,将33万平方公里的荒漠转化为新能源与农业复合生态系统,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实践,正是《山海经》神话的现代续写。当季风驱动如东海上风电场的巨型叶片,将60%的风能转化为电力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天人合一'理念的物化形态。这种发展范式彻底颠覆了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线性思维,开创了能量循环与生态修复并行的螺旋上升模式。
三、文明形态的量子跃迁:通向星海的能源阶梯
可控核聚变'人造太阳'工程的突破,标志着人类开始触摸'创世之火'。EAST装置1.2亿度等离子体运行纪录,不仅是实验室数据,更是文明能级的跃迁刻度。就像原始人保存火种的洞穴进化成现代城市的电网,当核聚变之光最终照亮文明前路,人类将彻底摆脱'能量稀缺性'的束缚。这种变革在风电领域同样震撼:2024年中国风电装机超5亿千瓦,全球首台18MW海上风机并网,26MW机组已下线——这些数字背后是文明对自然伟力的驾驭进入全新维度。
太空光伏电站的构想,正在将《西游记》中的'天宫'想象转化为工程蓝图。在距地3.6万公里的同步轨道上,面积堪比城市的太阳能电池板通过微波向地球传输能量,这种看似科幻的场景已进入技术验证阶段。当敦煌的钍基熔盐堆将核废料半衰期缩短至三百年,当'沙戈荒'光伏基地与农业、交通实现跨界融合,文明正在突破地球生物圈的能源局限。这种变革的深远意义,堪比人类先祖第一次走出非洲大陆——从地缘能源到太空能源的跨越,将重新定义文明的疆界。
这场革命最终指向文明形态的质变。当能源获取彻底告别污染与争夺,当'能量权'成为基本人权,文明将摆脱'资源诅咒'的阴影。张维为教授提及的'新型举国体制',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攻关范畴:每年培养的工程师数量超过西方国家总和,智能电网与5G网络的超前布局,稀土资源的战略管控——这些要素共同构成文明升级的系统工程。正如古长城既是军事屏障又是文化纽带,今日的能源互联网既是技术网络更是文明经络。
站在玉门关旧址眺望,昔日的驼铃古道已被光伏板的蓝色海洋覆盖。这片曾经见证丝绸文明交流的土地,如今正成为新能源文明的发祥地。从普罗米修斯的火种到东方大陆的'人造太阳',从敦煌壁画的飞天到同步轨道的能量光束,人类文明的进阶始终伴随着能量形态的嬗变。当中国的追日者们以'双碳'目标为罗盘,他们书写的不仅是技术革命的篇章,更是在为人类文明编纂新的源代码。这场始于能源的革命,终将带领我们穿越增长的迷雾,抵达文明的应许之地——在那里,每个孩子抬头仰望的星空,都将闪耀着清洁能源的永恒之光
08
24集电1班 陈星宇
观《这就是中国》新能源转型专题后感
在观看了2025年1月6日《这就是中国》节目中林镇宏教授与张维为教授关于新能源转型的精彩对话后,我深受触动,对新能源转型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从中国整体来看,新能源转型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在能源安全方面,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了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中国可以通过发展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实现能源的多元化供应,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其次,在环境保护上,新能源的广泛应用能够大幅减少碳排放,降低污染物排放,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再者,从经济发展角度,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光伏产业等,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对于全球而言,中国的新能源转型也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一方面,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和新能源利用大国,为全球提供了大量优质高效的新能源产品和技术。例如,中国的风电、光伏产品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帮助其他国家和地区获得清洁、可靠、用得起的能源,加速了全球绿色转型。另一方面,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带动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这一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以我的家乡山东济宁现状来看,现在仍然以煤炭为主,所辖兖州煤业更是主要的能源供给企业,新能源转型更是势在必行。济宁长期以来煤矿资源丰富,煤矿产能几乎占据了整个山东省煤矿产能的40%。煤炭产业一直是济宁的支柱产业,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然而,随着煤矿资源的逐渐枯竭,济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煤炭产业的发展难以为继,经济增长受到威胁,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新能源转型为济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济宁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风能、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逐步降低对煤炭的依赖,实现能源的可持续供应。在产业升级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相关制造业、服务业的兴起,如新能源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等,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比如济宁高新区已经形成了煤炭化工、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健康等多元化产业格局,为经济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上,新能源的应用可以减少煤炭开采和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作为大一集成电路专业的学生,我深知新能源转型与集成电路产业息息相关。集成电路是新能源产业中关键技术和设备的核心支撑,如新能源汽车的电控系统、智能电网的控制芯片等都离不开集成电路技术。在新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集成电路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掌握先进的集成电路技术,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提高新能源设备的性能和效率,降低成本,推动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新能源转型是中国乃至全球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关乎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对于济宁这样以煤炭为主的地区,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支持新能源转型,作为集成电路专业的学生,我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期待在新能源转型的浪潮中,见证中国和全球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