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秉铨:士子楷模 风范长存

2022.05.26



 

  

冯秉铨1910-1980,一级教授,华南工学院第一任教务长,1973年始任华南工学院副院长。他是我国著名教育家、电子学家,新中国无线电电子科学的奠基者之一;他高瞻远瞩的教育思想、广阔深邃的学术境界、踏实严谨的治学作风,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学校师生奋勇向前。1985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周培源教授誉之为“士子楷模”。

2010123日,在华园美丽的东湖湖畔,多了一尊铜像,这是学校为纪念冯秉铨教授诞辰100周年而建的冯秉铨半身像。斯人已逝,音容宛存,先生“生命不息、奋蹄不止”的开拓精神依然激励着学校师生。

 “我愿意为青年的锦绣前程而操劳,我不能离开青年,如果让我离开青年,我会感到生命失去了意义。”这是冯秉铨对自己作为一名师者的人生体悟。

执教50年,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教育和科学事业,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典范。

放弃高薪 毅然回国从教

冯秉铨于19101111日出生于河北安新县。早在中学时期,他就受进步思想的影响,立志追求真理和科学救国。16岁时,他考入国立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著名科学家吴有训的推荐下,到广州岭南大学任教。

在岭南大学,他的出色表现赢得师生们的广泛赞誉。两年后,冯秉铨考取了燕京大学研究院。1934年取得硕士学位后,他又回到岭南大学任教。翌年,25岁的冯秉铨成为该校最年轻的副教授。

19408月,冯秉铨获得奖学金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轮船到达檀香山以后,当地一个美国记者问到留学生们为何出国时,冯秉铨告诉记者:“我们到美国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学习美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对美国人民有所了解,将来建设我们自己的国家。”这个早已根植于他内心的想法,贯穿着他的整个人生。

冯秉铨教授(前排左三)与海内外学者交流后合影  

在美国读书期间,冯秉铨刻苦努力,不到两年便取得博士学位,并先后受聘为哈佛大学讲师、研究员。他被选为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中国留学生联谊会主席,还组织留学生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募捐和义卖活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他谢绝校方高薪挽留,带着一颗与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赤子之心回到祖国,继续从事他忠爱的教育事业。

实事求是 探索教育模式

作为华南工学院的第一任教务长,冯秉铨深知责任重大,他夜以继日全身心投入到华南工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在他心中,最重要的是“把华南工学院办成第一流的大学”,建立一个先进的中国理工科大学。

在华南工学院近30年的时间里,冯秉铨除了承担繁重的行政事务,始终没有脱离教学科研一线,并把自己的所学所思应用到教学改革当中。建国初期,全国高等学校照搬苏联的教育模式,冯秉铨及时注意到了“学苏”当中出现的问题。冯秉铨提出了学习苏联要结合中国实际的问题,他撰写了一系列关于教学工作的文章,其中“一切为学生”、“教学目的是教懂学生”、“教学改革主要依靠教师”等观点,对于纠正“学苏”中出现的问题,解决超学时和偏废现象,推进教学改革,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要把教学工作当做一项科学研究来对待,冯秉铨就是以这种精神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的。他认为,教学的对象总是变化的,新的技术成果和新的理论观点也日新月异,教师不能“廿年一本书”照本宣科地讲下去,“讲课的关键在于充分地掌握教材,在于讲课时充满信心和运用良好的授课艺术。”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这是冯秉铨几十年教育工作实践的体会。

 

冯秉铨教授在上课  

为了让教师尽快地成长起来,每上一门课,冯秉铨就指定一名青年教师跟班听课。课后,他把自己的讲稿,包括习题、实验设计等一套教学过程安排的资料,毫无保留地交给接班讲课的青年教师。与此同时,他也反过来跟班听课,结合实际对青年教师再加以辅导。

敢于担当 勇攀科学高峰

作为我国著名的无线电电子科学专家,为国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是冯秉铨毕生的追求。1956年,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冯秉铨参与全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制订的讨论,在这一鼓舞人心的事件的影响下,冯秉铨萌发了建立振荡理论的中国学派的志向,并为之开展了培养理论队伍的工作。

然而,在1956年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华南工学院电讯工程系的师生员工和仪器设备,大部分被调到成都,参与组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冯秉铨原有的科研计划和学术理想面临落空的境地。面对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国防科工委、中科院电子所的邀请,冯秉铨仍然选择留在学校,按照学校的决定重建电讯工程系,殚精竭虑,精心部署。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我一定带头上阵!”冯秉铨以其大无畏的豪情,承担起在华南工学院重建电讯工程系的工作。他一天干几天的工作,一个人干几个人的工作,从1958年到1963年,冯秉铨一个人开设了12门专业课和基础课,高峰期间每周上课时数达到27学时。他甚至要求排课的同志尽可能把上课的时间和地点排得紧凑些,哪怕只节约1分钟、缩短100米。经过不懈的努力,这个系从无到有,成为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名牌专业。

1979年,冯秉铨(左)与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一起交流  

1958年,在北京开幕的“全国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展览会”上,冯秉铨主持研制的华南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在会上大放异彩,《人民日报》随后发表社论,称赞其为科学技术尖端的成就。他还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俄汉自动翻译电子计算机。19602月,胡乔木参观俄汉自动翻译电子计算机并题词:“别人已经做到的,我们都要做到,别人还没有做到的,我们也要努力做到。”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家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冯秉铨是大会主席团成员,被授予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光荣称号,参与制定了《19781985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大会结束返校后,他为师生员工作演说,传达会议精神,还兴奋地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冯秉铨对于工作的热忱溢于言表,他始终对祖国抱有一份赤子之心。1980年的西樵山上,冯秉铨突然病发,后在医院辞世,终年70岁。

时任华南工学院院长张进在悼念冯秉铨的诗中写到:“学识精深孰与伦?深宵灯火一劳身。华工园里花初发,却失辛勤培植人。”这是对学校痛失一员大将的惋惜,也是对冯秉铨之于学校贡献的贴切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