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老师讲座感想(郭旼灵,2020级硕士)
发布时间: 2021-11-13 浏览次数: 27

今天有幸能够聆听李平教授的讲座,李平教授将源于中国本土的“阴阳”理论用更学理化的方式介绍给了我们,从中看到李平教授在这个领域的深耕以及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在传道的热情,正如他理解的本土化研究,是需要立足于自身观点来与外界对话或是补充,而充分了解我们自己的思想哲学则是很重要的一步。以下是今天讲座以及讲座后小会的思考感想。

1.   对于阴阳学说的再认识

对于“阴阳”的认识我一直处于望尘莫及的状态,因为我们本身文化上存在的断层以及其理论本身的思辨要求,使得阴阳学说难以被祛魅。今天李平教授也从哲学体系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构建,对于阴阳哲学的理解也因此明朗了很多,在李平老师的框架内“道为本体论;阴阳为认识论;悟性为方法论”,三个维度理解起来都需要对道家哲学有一定了解,比如在本体论中对本初和本源的探讨中,“道”这一概念被解释为“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这之中似乎包含着人与自然的统一,理解起来“道”更像是一种先验性的规律在控制着世间运作。另外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关于中西方哲学在“完整性”和“一致性”上的取舍特点,这一特点的对比也揭示了诸多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谈及东方哲学中对整体完整性的追求大于内在一致性,这一点在讲座中举了许多日常中的例子来证明,如在做菜烹饪时厨师对于食材、调料的度量把握大多需要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而来。在方法上的不确定,或者说方法是建立在潜在的变化之上的,需要经验和感性联想等方式来实现,这也可以看出“悟”这一方法论实际上是真真切切贯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阴阳哲学似乎主要是在探讨矛盾的调和,但其哲学外延又指向了我们日常生活甚至是事物运行的种种关系,关系的变化也是我们在阴阳中所看到非对称性,即双方或多方始终存在的动态转化。

2.   对于质性研究的分析和theory building的思考

在讲座后,李平教授对张果师兄的论文进行了评价和思路探讨。首先是在案例分析法中国案例的选择上,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来进行案例的选择。在选择上也有不同的抽样方式,如随机任意选择以及理论抽样等,因此需要确认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是否能够匹配和解决。

另外在提及研究中的文献工作和最后的讨论分析,我结合自己的论文写作对李平教授提到的论文中的分析和theory building作出一点思考。目前自己的论文在开题时所做的文献综述一定程度上圈定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在后续观察的过程中也逐步将研究问题大致框定在媒体的地方感建构上,但随着现在对文献的更深研读,我也发现自己之前文献的不完善之处。比如,在界定“地方”时,没有很清楚的说明在媒介中的“虚拟的”地方。另外在媒介对地方感的塑造上,也发现了诸多新的经典文献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补充,因此目前文献综述的改进将围绕以上部分展开。在李平教授提到的结论分析和theory building问题上,这是诠释性范式中升华和具有理论意义的一步,所以提到了需要进行二次文献,将自己的研究和现有文献“进行对话”,我自己也在思考论文今后可以展开分析的点,目前思考的相关文献领域有之前提到的福柯的权力知识理论,以及近期正在探索的列斐伏尔等人的空间分析理论,但这是需要在观察和访谈中发现明显的问题,再结合文献去进行阐释和对观察、访谈数据的升华,因此这一过程需要发掘和重视研究问题和文献之间的关联性。

 


中国 广州市 大学城 华南理工大学 B1楼 广东省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传播研究基地,邮编:510006
电话(Tel): +86(0)20 39381061 E-mail: gdpdic@scut.edu.cn
The Centre of Public Diplomacy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B1-206,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University Town, Panyu District, Guangzhou, China 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