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博士后招聘启事(常年有效) | 
| 发布时间: 2018-11-14 浏览次数: 338 | 
| 
 华南理工大学坐落在气候宜人、经济发达、平等包容的南方名城广州,是国家批准的首批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华南理工大学成为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是广东地区第一所入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的高校。2016年,学校通过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认证”试点院校认证。先后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美国爱达荷大学、德国英戈尔施塔特奥迪总部合作建有3所孔子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设有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新闻传播学汉语国际教育与传播方向(3年制学术型硕士),和工商管理学院联合培养组织传播与管理方向博士。《跨文化传播学专题研究》《中国文化与社会的多样性》两门课程获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安然教授团队的教学成果“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创新”获广东省第八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学院现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印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国家级)和广东省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传播研究基地(省级)。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与管理研究”(安然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数十个。发表SSCI论文和CSSCI等论文数十篇。专编著、教材三十多部。建成中国内地高校第一门全英文MOOC(慕课)、在线粤语口语语料库一个。经过多年的沉淀积累,形成了教育学、传播学、管理学、语言学四大学科交叉的跨学科研究团队,重点关注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与管理、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汉语国际教育、语言应用与传播、中巴经济走廊等方面的研究。 为深入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和综合实力提升,实现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学院现面向海内外延揽优秀博士后人才。 一、研究方向、岗位设置 研究方向1:跨文化传播与孔子学院研究(合作导师:安然;刘程) 研究方向2:跨文化沟通与组织行为研究(合作导师:安然、刘程) 研究方向3:多元文化教育与跨文化适应研究(合作导师:安然;单韵鸣) 研究方向4:汉语应用研究(合作导师:刘程;单韵鸣) 学校博士后岗位设置为:Ⅰ类博士后、Ⅱ类博士后和Ⅲ类博士后;根据申请者的教育经历、创新能力、学术成果和水平、发展潜力等条件聘用到相应博士后岗位,实行分类招收聘用和考核管理。 二、待遇 1.学校提供20-32万元人民币的岗位年薪,并参照校内同级人员的标准为博士后缴纳“五险一金”。 2.博士后子女享受学校教职工子女入托、入学同等待遇。 3.博士后科研成果按学校科研奖励规定享受科研奖励。 4.按学校规定为博士后提供租住公寓或租房补贴。 5.学院、合作导师可另外给予博士后研究经费、生活补贴或绩效奖励。 三、招聘条件 申请人须是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的博士,或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应届博士,年龄在35周岁以下。 1.申请Ⅰ类博士后岗位者,应在国(境)外世界排名前100位(ARWU、QS、THE、US News)的大学或学科获得博士学位。 2.申请Ⅱ类博士后岗位者,应在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世界排名前500位大学或中科院直属研究院所获得本科或博士研究生学历,且获得博士学位或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优秀者。 3.申请Ⅲ类博士后岗位者,应在国内外大学或研究机构获博士学位或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优秀者。 四、聘期管理及发展前景 1.Ⅰ、Ⅱ类博士后在站时间原则上不少于3年,Ⅲ类博士后在站时间为2-4年。 2.出站考核特别优秀者,学校可以根据岗位需要直接聘为事业编制教师;出站考核优秀者可以申请学校教师岗位,学校根据岗位需要择优选聘为事业编制教师。 3.学校鼓励和支持博士后在站期间申报国家和广东省的各类博士后人才项目和研究项目,获得项目资助的,就高享受相关待遇。 4.博士后在站期间可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指标单列。 五、应聘程序 请下载、填写《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岗位申请表》(见附件或在华南理工大学人事处网站 http://www2.scut.edu.cn/hr/ 下载区下载),联系学院和博士后合作导师,提交相关应聘材料(材料提交请注明应聘类别),学校和学院按规定程序选聘。 六、联系方式 学校主页:http://www.scut.edu.cn, 学院主页:http://www.scut.edu.cn/sie/ 地址:广州市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B1栋国际教育学院 有意向申请人请直接和合作导师联系。 安然:sieanran@scut.edu.cn 刘程:liucheng@scut.edu.cn 单韵鸣:ymshan@scut.edu.cn  | 
中国 广州市 大学城 华南理工大学 B1楼 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文化协同创新研究基地,邮编:510006 
   电话(Tel): +86(0)20 39381061   E-mail: gdpdic@scut.edu.c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re for Language & Cultural Studies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B1-206,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University Town, Panyu District, Guangzhou, China 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