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日至11月3日团队首席科学家樊栓狮教授率团队成员王燕鸿和郎雪梅两位副研究员,陈建标、王盛龙和李璐伶三位博士后以及郭凯和张双全两位博士生出席第十二届世界甲烷水合物研究与开发大会。樊栓狮教授在大会做了题为“水合物在多孔材料/介质中生成过程及在气体储存和资源评估中的应用”的大会主旨报告。郭凯博士生做了题为“天然气水合物样芯表征分析”的展板报告。


会前,一行人参观了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在世界首创建立的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实验室以及模拟技术,有力支撑了全球首次固态流化试采工程,国际顶级期刊《科学》也进行了报道。


本次大会由世界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与开发大会执委会、中国工程院、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主办,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西华大学、宏华集团有限公司协办。众多天然气水合物研究领域世界顶级专家首次齐聚中国,就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与商业利用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挪威、韩国、日本等国家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能源企业500余名代表参加本次盛会。与会代表包括2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69名海外专家和19名海外高校校长。
本次大会安排了5个大会国家报告、29个主题报告、3个学科方向报告和56个展板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守为首先作大会国家报告,报告题目为“关于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研究方向的思考”。报告指出,水合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我国打造能源革命的新引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17年中国在南海神狐海域成功进行了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这次试采是中国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虽然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迈出了关键一步,但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开采方法、装备、运营模式等方面都还面临巨大挑战。报告指出,从开发角度可以将天然气水合物细分为六级,不同类型的天然气水合物应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报告提出,天然气水合物、浅层气、常规气“三气合采”可能是人类早期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商业性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



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Richard Coffin 副主席Bjørn Kvamme 中国工程院周守为院士


图/文 郭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