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科星迹】第二期 | 罗千慧:总有星光,照亮追梦征途。
发布人:张昊宇 日期:2025-06-13 浏览量:14


 在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有这样一群闪亮的青年,他们心怀热爱,奔赴山海,在生命科学的版图上,用智慧与汗水标注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生科星迹》栏目,旨在分享优秀学子的成长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近第二期人物——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生物技术本科生罗千慧

【个人简介】

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姓名:罗千慧

年级:2021

班级:生物技术班

政治面貌:共青团员

专业第一(GPA  3.93/4.0

20249月,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拟录取为2025级博士研究生

【荣誉奖项】

两度获国家奖学金

校级社会捐赠奖学金-澳门校友会奖学金

连续三年获评校级优秀共青团员

两度获评校级三好学生

获评校级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

获评校级军训先进个人


【科研经历】

2024.12-2025.05

(清华大学林欣课题组)开展本科毕业设计课题《PD-1位点定点整合PD-L1基因的通用型STAR-T细胞抗肿瘤研究》,该课题被评为优秀毕业设计课题;

2023.11-2024.05

(华南理工大学黄黎珍课题组)作为负责人参与自主科研项目ZBTB-x对于CRISPR/Cas9系统介导的双链断裂修复结局的影响》;

2023.05-2024.05

(华南理工大学陈庭坚课题组)作为核心成员申报省级大创项目《靶向HER2蛋白的非天然核酸适配体偶联药物的筛选,用于针对HER2蛋白高表达的乳腺癌的治疗》;

2022.12-2023.06

(华南理工大学李爽课题组)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申报项目《代谢工程实现酿酒酵母红没药烯生物合成》;

2022.12-2023.12

(华南理工大学王领课题组)作为成员参与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创新基金项目《基于定量构效关系的药物虚拟筛选模型训练与平台开发》,项目产出文章一篇(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SCIE JCR Q1, IF=6.7)



01

跨界转型:从“画图人”到“生物人”的勇敢一跃   

 “其实,我大一读的是土木类专业。”

 当罗千慧云淡风轻地说出这句话时,很难想象,眼前这位文静笃定的女孩,最初的起点竟是画图纸、算结构。大一的她,就读于土木与交通学院,走在一条看似安稳的人生轨道上。

 然而,对生命科学的好奇心,以及那份“为人类健康事业做贡献”的朴素愿望,在她心中埋下了种子。

 “经历过疫情,也许是时代的影响,让我更深刻地思考生命的意义。我发现自己真正着迷的,是那些微观世界里的生命密码。所以,我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转专业

 这个决定意味着许多未知和挑战。大二转入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后,罗千慧面临着补修大量课程的压力。但她没有丝毫犹豫,以超乎寻常的专注投入学习。连续三个学期,她补完了所有欠下的课程,并自专业分流后,始终保持着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

 “谈及保研和推免,大家可能会觉得我的绩点是优势,” 她诚恳地说,“但这背后,其实没有什么捷径,就是对每一门课程都尽力去认真对待。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绘制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这些看似最‘笨’的方法,却是我认为能把基础打牢靠的最踏实的路径。”

 对她而言,从土木图纸到基因图谱,不仅仅是专业的转换,更是一次认清内心、并为之全力以赴的成长

02

科研求索:在“大胆试错”中找到心之所向

     如果说扎实的学业基础是敲门砖,那么对科研的理解和实践,则为罗千慧打开了另一扇窗。她的科研之路,并非始于宏大的规划,而是一次“被动”的邀请和一项“硬性”的要求。

    “大二时,同学邀请我一起参加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同时学院也有创新基金项目的要求。可以说,是这些外部的推力让我第一次真正踏入了实验室。我对这一切都感到很新奇,也很乐意去尝试和学习。”

    本科期间,她充分利用学院提供的宝贵资源,开启了一场科研方向的“寻宝之旅”。从生物信息学、发酵工程,到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再到细胞生物学,她在不同的课题组里虚心求教,不断汲取养分。

    在李爽老师课题组,她投身于合成生物学,探索改造酿酒酵母这座“细胞工厂”的奥秘;

    在陈庭坚老师课题组,她作为核心成员,申报了省级大创项目,尝试用非天然适配体为癌症治疗探索新的可能;

 在王领老师课题组,她参与药物虚拟筛选模型的开发项目,体验学科交叉和AI for Science”的前沿魅力……

 在众多尝试中,一次讲座和、一门课程,、一次组会、一次实验…….都为她日后的方向点亮了一盏灯。

    “大三时,黄黎珍老师的一场《遇见CRISPR 遇见未来》的讲座,加上合成生物学课上学到的知识,让我对基因编辑这项精妙的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当时鼓起勇气,给黄老师发出了第一封邮件,希望能有机会进入她的实验室学习。”

    这封邮件,成为了她从被动参与到主动探索的转折点。“我至今都记得那个上午,反复斟酌措辞的生涩与紧张。但在黄老师的实验室里,我不仅学到了技术,更在她的鼓励下学会了主动思考与实践。这迈出的第一步,让我在后来联系清华导师开展毕设、申请国家实验室实习时,都多了一份底气和从容。

     从迷茫到笃定,罗千慧的科研之路越走越清晰。大四,她带着这份积淀,成功联系到清华大学林欣课题组,开展了关于STAR-T细胞疗法的毕业设计,并最终将兴趣锁定在细胞生物学与免疫学。

   “人生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探索和发现,不用着急,慢慢来,总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很多时候,人生的路总是越走越清晰的。”



03

学海拾贝:让全力以赴成为一种习惯

     当被问及如何平衡繁重的学业与丰富的科研时,罗千慧分享了她的三个“法宝”。

1. 法宝一:用“思维导图”建立知识框架

      “一门课程的知识点可能比较零散,我会试着用思维导图把它们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的理解。这个过程不仅为了复习,更是帮助我弄明白一个学科的内在逻辑。”

2. 法宝二:恪守“专时专用”的时间法则

    “我会把每天的固定时间段分配给固定的任务,比如早上专门用来背单词和课程预习,晚上则进行课程复盘和思维导图绘制。为事情安排好固定的节奏,能帮我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焦虑和时间浪费。”

3. 法宝三:以“学习”为目的,而非“荣誉”

    “参加科研,我的首要目标是学习科研思维、掌握实验技能,而不是单纯为了发文章、拿奖项。本科阶段,我更重视过程中的学习和兴趣的探索,而不是功利地追求结果。在我看来,这才是更健康、也更适合本科生的科研心态。”

    她也补充道,科研探索并非越多越好,她始终有侧重地参与,并努力在学业和科研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确保主次分明。

(图为经验分享照片)

04

 感恩与前行:清华是新起点,更是新征程


     回望四年的成长,罗千慧的言语中满是真诚的感恩。

    “我特别感谢我的本科生导师制的杜红丽老师、班主任卓敏老师,在我迷茫时,是她们鼓励我大胆探索;感谢黄黎珍老师,为我打开了主动科研的大门;感谢陈庭坚老师和凌飞老师,在保研路上给予我无私的帮助。还要感谢每一个课题组的老师、师兄师姐,是你们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生物科学的广阔天地。华工生院,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从华工到清华,从一个对生物世界充满好奇的“门外汉”,成长为一个即将投身前沿研究的准博士生。罗千慧说,她终于成长为一个“勇者”,学会了与不确定性共生,并始终保持着重启人生课题的勇气。



【榜样寄语】  

               我想对高考考生说,欢迎大家报考华南理工大学,报考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我想对在校的学弟学妹们说,请勇敢地去尝试、去探索、去“试错”,别怕走弯路。大学四年很宝贵,重要的不只是为了拿到一份好看的成绩单,更是为了找到一件自己真正感兴趣、愿意投入时间去做的事情。

     感到迷茫或者遇到困难,都是难免的,不用太为此焦虑。我们可以把每一次尝试都看作一次小小的“实验”,全力以赴地去经历就好。这个认真投入的过程,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也是我们自己的“阳性对照”。

     祝愿大家都能在华工找到自己的节奏,踏踏实实地走好脚下的路,收获一段充实、无悔的时光。









地址: 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B6办公楼
办公电话
  • 院       办: 020-39380611
  • 组织人事: 020-39380601
  • 科研、研究生教务: 020-39380602
  • 本科教务: 020-39380658
  • 学生工作: 020-39380699
版权所有©2022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工作门户网: 粤ICP备05084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