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教学研究刊物《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在2005年12月完成了编委会换届。新一届编委会于2006年3月28日下午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在2号楼第一会议室召开,由常务副主编、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李伟刚主持会议。刊物主编、王迎军副校长向新编委颁发聘书,并作了重要讲话。与会的编委们就如何进一步办好《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热烈发言,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高教所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王迎军副校长在会上首先代表学校对刊物的历届编委及高教所的同志为刊物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她说,《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于1984年创刊,有很长的历史。在学校历届党政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广大教师的支持下,办刊质量不断提高,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在1999年本科教学评估中,《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成为发动全校师生开展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的平台,对优秀评价工作起到舆论推动作用,编辑部和高教所全体人员还积极参与了评价资料的撰写和整理工作。
王副校长认为,我校在华南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地位也是不可替代的。每一位新编委应该感到光荣,因为这代表一种很高的学术荣誉。虽然目前是省级资料性刊物,仍没有公开发行刊号,但学校一直很重视她的作用,把她视为学校的宣传窗口之一,及为广大教师提供交流教育、教学经验的平台。二十年来,历届学校领导都经常为刊物撰稿。从某种程度来说,刊物发出的声音反映了学校的教学研究水平和政策动向。
王副校长说,这次编委会开得好,开得及时。从这一届编委会会议开始,编委会的工作要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正规化,逐步把刊物的质量提高到新的水平。对此,王副校长谈了两点具体意见:1.有没有一个公开发行刊号是一个根本问题,希望能把这件事办成。但也要清醒地认清国家严格控制期刊数量的严峻形势。在积极申请公开刊号的同时要积极组织优质稿源,坚持把刊物办好。“985工程”二期建设和迎接“07年本科教学评估”是一个重要机遇,编委会应很好把握。要充分动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研究,并将“985工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结合起来。要把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成果第一时间在《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上反映出来。2.各位编委应履行职责,发挥聪明才智,挖掘各学院的优秀教学资源支持刊物的建设。要充分动员各学院的院士、知名教授、教学名师和教学科研骨干,让他们积极提供高质量的稿源。工作中要加强沟通,及时反馈信息。
王副校长在讲话最后对编辑部和高等教育研究所全体工作人员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长期默默无闻地奉献的精神再次表示感谢。同时认为,按照我校所处的地位,按照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需要,高教所的作用远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今后,学校要多一点时间关心高教所,高教所也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抓住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和07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这个“天赐良机”,提出建设性思路,争取在近几年使工作实现一个大的跨越。她希望另外安排时间,与高教所的同志们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在编委自由发言中,有的编委认为刊物目前是半年刊,期数偏少,不能满足广大教师的要求,希望向学校争取资金,改成季刊。有的编委认为刊物现名字数较多,不易记忆和上口,建议简化;也有的编委认为这个刊名已经用了20多年,家喻户晓,不宜随意改动。有的编委觉得刊物发行数量偏少,大部分师生无法看到《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建议今后加大对刊物的宣传,除增加每期印数外,可以考虑将每期刊物的电子版挂进高等教育研究所的主页。有的编委主张应首先确定刊物的定位,即刊物是以教学经验交流性质的文章为主还是学术研究性文章为主,担心发表教学文章太多会使刊物的学术水平降低;但有的编委认为,教师为刊物投稿不应太功利,这不符合教育的理念。不少教师投稿并不是考虑评职称的需要,而是教学中“有感而发”,希望与别人交流。刊物对稿件的要求,不必局限于高深的理论性文章,文章水平应具有多层次性,为广大教师尤其是广大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论文提供展示的平台。对于如何提高稿件水平,有的编委建议刊物应向名家大师约稿。还有的编委认为教研刊物应体现教学相长,建议刊物应为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百步梯计划等创新活动的师生展示成果提供机会等。
编委们在发言讨论中,普遍认为刊号是影响投稿数量和投稿质量的关键,学校应该积极争取。同意把申请公开发行刊号作为当务之急。大家对王校长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办好刊物的指示普遍表示认同,并建议刊物开辟07迎评专栏,介绍各学院迎评经验。有的编委已明确表示要立足迎评,筹办专刊,介绍所在学院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展示学院的教学研究成果和教学改革新貌。
对于在现实条件下如何调动广大教师投身教学研究,提高他们为刊物投稿的积极性,编委们一致认为学校必须从人事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增加有关条款,在制度层面制定激励措施,使教师投稿在工作量计算上有合理的体现。
编委们反映,在现行“兴华人才”团队考核和职称评定制度中,我校教工在《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上所发表的文章只有初、中级级别的考核和评定才能算分。这就会使向本刊投稿的高职称教师越来越少,直接影响刊物水平的提高。编委们建议:一、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应提高对《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培养人才是大学的中心任务,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广大教师对《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热情、刊物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二、《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校自办的刊物,学校应制定政策支持刊物的发展,如规定各类人员每期考核中教研文章的篇数等。对于发表在《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上的文章,可参照核心期刊的考核分值,乘上适当的系数。三、根据教育部对教授上本科生课提出的硬性要求,学校也应对教授上课和撰写教研文章做出规定(包括各级主管教学的领导),以敦促高职称人员为本刊物投稿,提高稿源质量。
编委们同意委托高等教育研究所就以上议题以编委会的名义向学校领导提出工作建议。
会议结束前,由高等教育研究所李伟刚所长对会议进行了小结,并对编委们关心的有关事宜做出答复。
(高等教育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