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工华农围墙背后鲜为人知的事:原来是这用途 |
发布时间: 2016-04-08 |
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控规在市规委会上获全票通过后,其中关于华工华农拟拆围墙一事引起两校师生热议。究竟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围墙隔开两校?又是什么原因要修建围墙?日前,华南理工大学校史研究所所长陈国坚接受独家专访进行解答。原来,围墙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数百米围墙隔开了华工华农 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坐落在原中山大学石牌校区故址一部,与华南农业大学仅一墙之隔。近日,记者来到这面围墙两侧进行走访。 从华农南校门进入校道,左边几米处便是一面绿色琉璃瓦墙,高度约两三米。围墙另一边,就是华南理工大学。 从南校门走到华南农学院大约500米,围墙一路延伸,高的超过3米,低的也有1米多。在农学院值班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在华农工作十几年,围墙一直都存在。从南门延伸到西门几百米长,想要过去华工只能走围墙两端的校门。 折回华农南门,绕过围墙末端从一扇铁门进入华工,同样也是一条顺着围墙的校道。不过,由于地势较高,从华工这边看围墙,高度约一米多,最低的仅半米左右。 记者采访多位经过的师生,他们均表示并不了解围墙的由来。 焦点一:什么时候有了围墙? 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华工华农之间有了围墙?在华南理工大学校史研究所办公室,68岁的研究所所长陈国坚向记者展示了多份校史资料。“1957年之前,两校还有联合班车,每天定时接送部分上下班的教职员,往返于中山四路大东门的原中大教职员宿舍到工农两校。”陈国坚表示,那时两校之间也还没有围墙。而就在1966年2月的一天,两校之间建起了一面长约200米的围墙,就是保留至今的琉璃瓦垒石砖砌墙。 焦点二:为什么要修这堵围墙? 在陈国坚提供的一张1987年10月出版的华工学院校园图上,记者看到了用虚线标明的由围墙形成的学院分区线。为什么要在两校之间修建围墙呢?陈国坚向记者讲述了一段被很多人遗忘的故事。 1965年,邓小平倡议举办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广州地区参与接待的高校是中大和华农。陈国坚介绍,华农南门和华工医院中间那堵垒石砖砌短墙,曾令学生好生纳闷。陈国坚称,“人们揣度应该为避免日本青年误入华工校园,才匆匆在两校之间修面短墙,起到辨识区分的作用吧。但这类揣测,没见有官方证实。”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于两校发展进度、专业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人员往来减少,沿着那堵短墙慢慢有了真正的围墙。陈国坚告诉记者,如今看到的围墙,有几段还是近几年才重修的。 焦点三:围墙要不要拆? 对于“围墙拆不拆”的问题,陈国坚称会保留意见。他说,如果从恢复历史校园的角度来看未尝不可。但是,现在两校间的围墙有数千米长,一些段落两侧还有几米的地面落差,怎么拆、拆哪里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陈国坚说,“我的理解,如果说要拆围墙的话,拆的应该是华南理工励吾科技楼后面的这一段围墙,这样从原中大石牌校区中轴线上看,两校就可以互通起来。”(2016年2月1日《信息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