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资料
2009年提案工作报告
日期:2013-12-12 浏览量:376

各位代表:

我受提案工作小组的委托,向本次会议报告提案工作。本届教代会第二次会议共收到提案43件,提案工作小组根据代表提案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审查和分类。提案涉及到教学科研、管理、福利等与学校发展、职工生活密切相关的诸多内容。提案小组将全部提案分别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并对教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加以督促落实。本届提案工作在提案小组和工会办公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有较大进展,各相关职能部门对代表们的提案非常重视,他们专门召开会议商讨解决办法,加大了办事力度,为提案的落实做了大量工作。现将提案中比较集中的热点问题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1、 关于教工体检提案:由工会牵头,分别与人事处、财务处、医院等相关部门人员针对体检内容、资金等问题进行讨论,并到六所高校进行调研,参照兄弟学校教工体检政策,在广泛征求部门工会代表意见基础上,制订出我校教工体检的具体方案(包括体检项目、价格、出资情况等),并督促落实。在校主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于2008年10月—12月由校医院对我校在职教职工进行了体检,共体检3120 人,体检中及时发现了部分教工存有疾病隐患并给与及时治疗,达到较好的防治目的。学校2009年工作要点中要求继续做好教职工年度体检,不断扩大体检范围,提高体检标准,提升师生员工健康水平。

2、关于教工福利待遇的提案:

  • 1)提高实验系列人员、医院职工“兴华人才”补贴的提案:相关部门答复:自2008年3月起对上述人员兑现了新待遇,并补发了2007年1月—2008年1月新、旧标准的差额。
    2)实验系列人员应享有教师系列同等的绩效工资待遇,有些实验人员跨岗位从事教学工作,应累加计算绩效工资提案:相关部门答复;我校目前只有少数行政、专业技术 “双肩挑”人员的分配方案,暂时还没有教学、实验按“双肩挑”分配的方案。
    3)新机制教工转制政策应根据教工个人的工作表现来确定,可定位为连续若干年考核合格或优秀者即可转制,不应按一定比例。相关部门答复:新机制转制是按照“客观公正、领导考核与工作对象考核相结合,考核工作能力与考核工作态度相统一”的原则进行的,从职业操守、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三方面,广泛收集工作对象、单位领导的评议意见所进行的综合考评。目的在于激发新机制聘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竞争意识。
    4)给新机制人员提供进修学习机会。相关部门答复:根据《华南理工大学教职工在职进修管理规定》(华南工人[2007]62号)明确了我校教工可以申请享受学校学费资助和占用少量工作时间在职进修学习。根据在职学习的特点,学校对教工的在职学习须有计划进行,因此要求新机制人员来校工作一段时间后,考核优秀才会纳入到培养计划,而对不占用上班时间的自费进修,学校一直是支持的。
    5)学校应采取措施帮助解决教职工配偶及子女就业难提案。相关部处答复:根据国家《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我校本着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对应聘人员择优录用。目前学校提倡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教工的配偶或子弟,以后会同校工会、各单位继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尽可能为教工排忧解难。
    6)增加教师课酬待遇。学校为了进一步调动和激发本科教学第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决定在规范“兴华人才工程”津贴的基础上实施本科课堂教学工作量酬金制度,于2008年10月24日下发了《华南理工大学本科课堂教学工作超工作量酬金发放办法》,该办法制定了本科课堂教学工作超工作量酬金下拨及发放范围和条件的细则,同时废止《华南理工大学教师课时补贴发放办法》。

3、关于职称评定聘任的提案:

  • 1)职称评定工作应按时进行,适当增加正、副教授的上岗比例提案:相关部门答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是根据学校队伍结构和需要来确定评聘时间。岗位设置管理是人事部、教育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每次评聘工作结束后要对此进行一系列改进完善,之后才能进行下一轮评聘工作。
    2)在职称评定上实验系列应与教师系列分开,根据广东省职称评定有关规定,实验系列人员凡符合申报条件, 可以同时申报两个系列以上的专业技术资格。相关部门答复: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应与实验室队伍建设协调发展,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各系列的指标由学院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统筹兼顾,合理分配,以满足教学科研、学科发展和实验室建设的需要。我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执行教育部的相关政策或规定,广东省的文件只作为参考,对于实验系列人员跨系列申报职称学校没有规定不允许,只要具备聘任岗位的上岗条件,就可以申报。

4、关于财务处报账难的提案:现已建立网上报账系统,并将此系统接入已设专职财务人员的学院,这些学院的报账人员可在学院完成报账审核,然后到财务处办理资金收付手续,大大减少了报账人员报账时等待时间。

5、 与教工住房有关的提案:

1)关于学校已售住宅楼安装电梯的提案:对于住宅楼安装电梯,校领导及主管部门非常重视,由校工会、资产资源处共同组织二级教代会主任、部门工会主席、各小区住委会主任及部分离退休教工等人员就本议题召开了座谈会,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为尽快解决广大教工生活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学校专门成立了电梯管理办公室,截止2009年3月10日,经电梯办已审理申请29份,已开始施工4梯,完成计划公示4梯,正在报建1梯,正在设计14梯,需要调整计划7梯。
2)教师租住学校公有房出现问题需要维修时,按正常渠道提交维修申请,一年半载也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回应和答复,影响教工的生活和工作。相关部门答复:为了加强对后勤工作的管理,学校专门成立了“后勤管理办公室”,以便更好地为广大教工服务。由于学校每年用于房屋维修的费用较少,而未房改的公房大多破旧,因此维修工作难以尽善尽美。
3)住房面积差额补贴何时发放?相关部门答复:住房面积补差款分批发放,现已对离退休人员一次性发放,其余人员的补差视教育部批拨专款和学校自酬资金的情况发放。
4)关于广东省单位集资建房政策,我校有什么响应?相关部门答复: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我校的住房政策按广州市的规定执行,目前我校尚未接到广州市内允许单位集资建房的新规定。
5)学校应组织教工团购房,切实解决教工尤其青年教工的实际问题。关于此提案校领导非常重视,2008年中由资产资源处与校工会一起组织相关人员到学校(包括大学城)周边建筑楼盘实地考察,之后组织有购房意向的教工参观南沙拟建住宅规划区,并向全校广大教工发放了购房调查表,收回调查表约600余份;同时组织教工到宝翠园、瑜翠园等楼盘参观,也以调查表的方式广泛征求教工意见,收回调查表约300余份,根据大多数教工的意愿制定团购房方案 。现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6、关于校内道路交通、车辆管理的提案:

  • 1)校内可否考虑允许环保的电动车行使。相关部门答复:根据国家、广州市公安局及我校对道路交通安全的有关规定,我校属广州市禁止电动自行车和其他安装有动力装置的非机动车辆使用红线内。
    2)对校内较窄的道路进行拓宽,留有消防通道;定期维修路面。 相关部门答复:2008年学校批拨500万专项经费,用于主校区人行道的建设和住宅区消防通道的拓宽及停车场、带、线的建设,目前已完成部分校内路段及小区道路的拓宽,该项工作还会继续推进。
    3)关于小区内收取停车费,一直以来是广大教工关注的热点问题, 2008年中校工会与保卫处一起就此事召开了由部门工会主席参加的意见征询会,广泛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之后学校拟定了《华南理工大学(北校区)机动车辆停放及收费管理规定》,并上网公示征求广大教工意见,最后得到大多数教工的认可,于2009年1月1日起执行。

综上所述,本届教代会二次会议的提案部分已经得到落实,还有一部分正在落实中,提案小组将进一步跟踪落实。

本届教代会第三次会议共收到提案92件,提案工作小组根据代表提案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审查和分类,其中涉及到福利方面40件、教学科研方面5件、管理方面47件。对于这些提案,经提案小组认真考虑、反复斟酌,将关系到与学校建设和发展密切相关、广大教工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等12件提案给予立案,其内容包括:1、解决南区儿童上幼儿园难的提案;2、多媒体教室设备应配置齐全,加强管理保证其正常运行;3、南北校区交叉教学应加大奖励力度;4、教工工资单要明细,包括教学补贴、岗位津贴、年节补助、各种奖励等;5、将我校合同工的车辆纳入到正式职工车辆的管理条例内,收费标准与正式工同等;6、学校要加大对幼儿园建设的投入,增加园舍,增设教学设备房,增添教学器材;7、建议学校有关部门关心木棉BBS电子公告板的热点问题,及时给师生答复与引导;8、兴建新游泳池。9、建立呼叫中心;10、加强校园出租屋管理;11、加强校园内养狗管理;12加强校园穿梭班车的管理,合理收费,提高服务质量,减少环境污染。上述提案是教职工代表根据学校目前的实际情况,经过认真思考提出的,是客观合理的,富有建设性的,具有比较广泛的代表性,充分反映了广大教职工对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关心,体现了广大教职工自觉参与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的主人翁意识以及对学校、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这对于加强和改进学校今后的工作,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必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次会议闭会后,提案小组将会把没立案的提案作为意见和建议分别转交给主管部门进行反馈,随后将反馈的意见通过网络方式反馈给提案人,对立案的提案跟踪督办,并将落实情况及时上网公布。
各位代表,提案是学校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之一,面对学校建设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对提案办理工作提出了新内容新要求,让我们上下一心继续努力,以主人翁的精神为促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凝心聚力,为华工创建国内一流大学作出积极的贡献!

联系我们
办公电话:020-87112884
邮政编码:510641 / 510006
办公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华南理工大学教工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