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名片】蒋朝伦,1983年入读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陶瓷材料与器件专业。肇庆市金龙宝电子有限公司创始人、 董事长。电子技术高级工程师。2007年创办肇庆市金龙宝电子有限公司。公司于2012年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2018年通过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温度传感器工程技术开发中心认定,2024年通过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
生活好似星轨交织,人们时而交错时而分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对于“人生”这个词的看法也因人而异。有人说“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有人说 “人生的容错率远远超出你的想象,所以去闯吧,将未知化为已知,探索无穷的可能性”;也有人相信“人生各个阶段都存在关键节点,每个选择都不容有失”。
对于蒋朝伦而言,人生多种可能性的探索与在细分领域的深耕相辅相成。
华园时光 美好岁月
回首蒋朝伦四十余年的个人发展历程,从在华工学习,到毕业后就业、创业,他与华工的联系总是充满各种各样的机缘巧合,华南理工大学也对他人生的不同发展阶段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被无线电陶瓷材料与器件专业录取其实是调剂的结果,当时我的第一志愿是汽车制造。” 谈到与电陶器件的初次结缘,蒋朝伦笑着说。20世纪80年代末,尽管师范类专业火热,但在老师的指导和建议下,蒋朝伦并没有将师范作为目标而是更倾向于自己喜爱的理工科专业。在高考志愿填报时,由于个人认知有限,他对无线电陶瓷材料与器件专业的了解并不深入,但这个录取结果依旧令他感到兴奋和满意。“无线电陶瓷材料与器件也是理工科专业,而且能考上大学已经很不错了。” 怀着这样的心态,蒋朝伦来到了华园,并在这里度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活。
蒋朝伦20岁生日留影于华工照相馆
蒋朝伦是四川人,于他而言,地理上的距离是漫漫求学路的具象化。成都与广州的直线距离是1238千米,在那个交通尚不发达的年代,学习旅程费时费力。从成都到广州,他每次都要乘坐近60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中途还需要在重庆、武汉或怀化等地中转换乘。而中转换乘通常无法买到坐票,他需要站着度过火车上漫长且无聊的时间,经常腿都站肿了还没到站。当蒋朝伦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他将其戏称为“站火车”,这一站就是大学四年。
今非昔比,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比“当年”总是有着诸多便利,但“当年”也因有着许多“当今”无法拥有的东西而在记忆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记。“ 现在都有空调、热水器了,我们当时想洗个热水澡都困难,但好在广州温度比较高,所以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直接洗冷水澡。” 蒋朝伦向我们讲述大学生活时首先描述了当时的校园条件,不过,无论是炎热的天气还是条件有限的生活环境,都没有影响华南理工大学浓厚的学习氛围。蒋朝伦在校期间也深受学校良好的学习氛围影响,专注于专业学习,成绩常常名列前茅,多次获得“三好学生”荣誉称号,他的论文还被评为“优秀论文”。
教学相长,蒋朝伦也深受恩师们的积极影响。教师都以“希望学生以后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初衷,在各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受老师们的熏陶,蒋朝伦在校期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因其各方面表现优异,经过严格考察,蒋朝伦终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带着老师们的肯定与期望,毕业后,蒋朝伦信心满怀地步入社会。
毕业之路 多元人生
1986年,从成都到广州的直达火车开通;1987年,蒋朝伦从华南工学院毕业;1988年,华南工学院正式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毕业后蒋朝伦在个人事业领域作了诸多尝试,从国企到外企,再到下海创业,他在多元的选择中不断探索着、前进着,拓展生命的宽度与厚度。
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未来总是充满着期待与不确定性,蒋朝伦亦然。
其实,就业并不是蒋朝伦规划之初的首选,一开始他有着考研的打算。在优异的学习成绩和扎实的学术科研基础等利好因素的加持下,考研可以是他的出路。然而,对于出身农村的他而言,就业挣工资是更加“合适”的选择。激烈的考研竞争和极低的研究生录取比例更加凸显了考研这一选择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权衡再三,最终他选择了就业。
他有省电子厅的派遣证,有军工厂递来的橄榄枝,有来自研究所的邀请,也有校友邀请他去从事商贸类工作。最终,他选择了军工厂。
蒋朝伦华工生活照
随着时代的变迁,行业与市场大环境发生变化,军工厂开始拓展民用品市场,转向军民两用发展。在军工厂工作十余年后,蒋朝伦离开军工厂去到位于东莞的杜邦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美资企业)工作。外企对中国技术人员有着一定程度上的技术封锁,即使是被公司派往日本学习,也只能接触到细化工艺和售后处理等方面,难以触及企业核心技术。经过考虑,他选择来到了国企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担任项目负责人。在这工作的五年里,他全面接触到了从生产至销售的全流程,正是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蒋朝伦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时时刻刻都想闯荡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2007年,蒋朝伦离开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独自创业。从1987年毕业到2007年创业,蒋朝伦二十年的发展历程表明:未来之路总要在实践与尝试中向前方延展、向周边开拓,最终走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耕耘不缀 成就理想
“如果一辈子干不成一件事,那实在令人恼火。” 从学生到员工,再到老板,数十年间蒋朝伦的身份不断变化,但他的专业方向与研究方向始终如一——材料、元器件、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他深耕细分领域近四十年。从华工毕业时,他的毕业论文就与PTC(正温度系数)有关; 进入军工厂,他从事NTC(负温度系数)相关工作;创立金龙宝电子有限公司后,他从事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
创业时,蒋朝伦对自己公司的定位十分明确——“干专业的活,就深耕这个细分市场。” 有强劲的专业实力为基础,有工作二十余年的管理经验、销售经验加持,他相信即使创业赚不了大钱,甚至创业失败,他也一定可以找到生存之道,继续在生活中稳稳立足——这是他“心里的谱”。
为了避免决策矛盾,蒋朝伦创业时没有找其他股东或合作伙伴,他怀揣着一腔热血白手起家,在细分领域市场单打独斗。资金有限,他便努力平衡技术研发——研发走得太快会导致资金链断裂,走得太慢会跟不上时代节奏、脱离市场需求。身份由甲方变成乙方,他便调整自己,以新的姿态面对客户,用产品价值、产品性价比打动客户。
他对自己及企业的认知十分清晰,平衡利弊,知其可为而为之。创业需要决心和资金,他便卖掉成都的房子,一家人搬来肇庆,背水一战。创业存在失败的风险,他便提前预留一笔用于子女生活和教育的资金。他明白,股东多的公司资金更加充足、发展速度更快、规模更庞大,但在管理等各方面的要求也更高,于是他从自身需求出发,坚持做家族企业。
蒋朝伦对行业未来发展的预测极具前瞻性。2004年,时任风华高新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的他在中国传感器产业发展论坛暨东北MEMS研发联合体研讨会发表了论文《NTC热敏电阻器和NTC温度传感器的性能与应用及其发展》。文中写道:“未来热敏电阻器和温度传感器总的技术发展趋势是进一步提高测温精度、改善互换性和可靠性、降低成本、提高片式化率以及产品小型化、智能化、集成化水平,和在产品结构上进行优化设计以适应不同产品对工艺的要求。” 20年后再回首,他所预测的集成化、智能化等正是当今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今,他的公司拥有发明专利6件,实用新型专利20件及标准厂房5000多平方米,所研发的“1210、1008、0805、0603片式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 “CWF502G3470S NTC温度传感器” “片式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 “NTC温度传感器”等项目,获得多项省市级科技成果奖。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这是蒋朝伦的人生经验,也是他给予华工学子的寄语。他希望学弟学妹们好好读书,把书本知识学好,切勿囫囵吞枣,有了深厚的专业知识,未来经行业磨练后个人发展进步将十分高效。此外,“当今”比之 “当年”,虽然社会更“卷”,但社会为个人提供的发展渠道也更加多元,年轻人要出去走一走,多增长见识,试错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