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育安校友,将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章捐予母校!

日期:2025-08-01

心怀家国 初心不忘

山河万里 守护和平

今天是8月1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

让我们向所有最可爱的人致敬

亦向“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的一位华工人致敬

△宋育安校友

近日

华南理工大学1964届工民建专业

88岁的宋育安校友

将一份意义非凡的礼物——

由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颁发的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60周年纪念章”

捐赠给母校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章

61年前

位于新疆罗布泊的荒漠里

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

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

掌握了原子弹技术

有力保障了国家安全

 

为纪念这一重大事件而制作的纪念章

由“首爆场景”“山纹及云纹”

“和平鸽”“五角星”“中核集团Logo”

“橄榄枝”“数字60”“阶梯光芒”

等八大设计元素组成

寓意着老一辈核工业人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不朽功勋

述说着中国核工业为保卫祖国安全

和维护世界和平走过的光辉历程

“我们的国家如今十分强大,

可以自信地向世界秀秀‘肌肉’了!”

打开纪念章包装盒

宋育安带领我们回忆起那一段

被他封存已久的岁月

 

“华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有用的人”

1958年宋育安考进华南工学院工农预科班

用一年的时间打好数理化基础后

进入建筑工程系工民建专业就读

并于1964年从华南工学院毕业 

“我在华工学习时

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爱好无线电

自己还动手制作过矿石收音机”

在华工就读的六年

是宋育安难忘的青春时光

在这里

他进一步明确了科技报国的志向

为他后来的工作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1964年

华工工民建专业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

奔赴祖国各地参与经济建设

其中有9人

分配到核工业部的不同部门与岗位工作

为核能事业奉献青春与才干

当时

宋育安分配到第二机械工业部

(以下简称为“二机部”)

前往北京的路途中

他并不清楚自己的目的地是哪里

听由接待的工作人员

将他带到指定地点

因保密要求

当时的二机部一院对外只称

“南礼士路100号”的地址(现已搬迁)

就这样,“100号”成为了

宋育安等早期核工业人的共同记忆


“国家培养了我,我要为国家服务”

宋育安在“100号”工作期间

主要承担对特种建筑的设计建设任务

在刚毕业加入到这项伟大事业时

他就参与了为湖南郴州许家洞的711矿

设计钢结构矿井井架

711矿由当时中国

第一座铀矿山411矿改名而来

在这里开采出来的铀矿

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了合格的原料

“工人们手持钻机

戴着口罩、身穿工作服

在水温较高的井下工作”

在当时的艰难条件下

大家不怕辛苦、不畏艰难

听从指挥号召

卯着一股劲要把事情干好

1967年

宋育安前往河南

参与国营781矿的相关设计筹建工作

国营781矿虽规模小巧

却承载着厚重的国家使命与期望

包括宋育安在内的数百名职工

在这里奉献青春

共同为国家的核工业添砖加瓦

当时,

在二机部工作的所有人

都需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就算是对一起工作的同事

或者牵挂的家人

都不能透露自己负责的工作任务

宋育安恪守原则、保护秘密

直到收到这枚纪念章

身边的同学、亲友才知道他有着

这样一段不凡的过往


“在深圳当了十七年的拓荒牛”

随着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需要

核能开始逐步转向工业和民用

宋育安和同事们进入了更广阔的天地

1982年

正值深圳经济特区开荒不久

二机部需抽调100人支援深圳建设

宋育安与一起工作的爱人挺身而出

共同报名前往深圳

“那时候经济特区刚刚起步

大家对深圳并不熟悉

甚至还有人把‘深圳’读成了‘深川’

放弃北京的铁饭碗

成为深圳的拓荒牛

是需要一定勇气的”

就这样

宋育安在为核工业工作18年后

进入深圳刚刚成立的建筑设计院

为深圳城市规划与建设投入心血与力量

他这一干就是17年

“那时只有几栋楼

大多都是荒地”

初期,宋育安与爱人居住在

水电尚未通好的房屋里

他们在工地捡柴火、挑水回来煮饭

条件虽然有限

但一家人相互支持

平凡小家里充满欢声笑语

来到深圳没多久

宋育安就参与到深圳市建设的

第一座机场——深圳直升机场工程中

他作为设计负责人之一

组织各个专业协调配合

完成整套的设计方案

确保机场顺利建成

机场投入使用后

可同时起落16架直升飞机

主要服务于当时的海洋石油开发

在深圳的17年里

宋育安更换过多个工作岗位

但无论在哪里

他都不改华园里立下的那份初心

为“鹏城腾飞”做出积极贡献

见证着伟大祖国一路走向富强

 

宋育安与爱人合影

退休后,宋育安与爱人

回归于生活中的自在平静

日常的散步、种菜是二老的生活闲趣

每月固定一次的工民建专业同学聚会

亦见证着宋育安的同窗情谊

去年底

宋育安和多位同学收到了纪念章

在随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中

宋育安听老同学罗焕彰说起

母校正在筹建博物馆

便提出将这枚意义非凡的纪念章

捐赠给母校

他对那段华园求学的岁月记忆犹新:

“我对华工有着深厚的感情

是华工培养了我”

 

“国家需要,我们就去”

从青丝到白发

一句承诺便是一生践行

60多年前,老一辈核工业人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用无数个 “隐姓埋名” 的日夜

挺起了中国核工业的脊梁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的“两弹一星”精神仍在绽放光芒

让我们为日益强大的祖国喝彩

为无数个像宋育安校友这样

贡献于国家安全与进步的华工人点赞!